
李宗白(1898—1956)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人。1898年,李宗白生于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刚一岁时祖父就去世,勤劳的祖母带着幼小的他和曾祖父、曾祖母在一起生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祖父以农为业,为人处事忠厚善良。因家庭条件极度困难,经常得到舅爷家的帮衬,并得到李翔梧之父李振则老爷家的多方关怀和照顾。在李宗白到入学年龄时,即入“三余小学”读书。1915年夏,李宗白以优良成绩考入洛宁乙种蚕桑学校。赖以祖母日夜纺织和亲友的资助,在该校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后入洛阳明德中学就读。因反对李馨甫校长贪污行为,领导学生罢课,被反动派当局逮捕入獄。后经多方营救获保释,回西山底高级小学当了一名教师,以后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李宗白怀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后经在河南省党部工作的刘潇然推荐,由李宗白和党的创始人温旭阳组建国民党洛宁县党部。李宗白任执行委员会主任,温旭阳任执行委员,当时县长梁炳麟他们统力协作,认真执行孙中山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同洛宁地方豪绅进行了坚决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废除了长期压在洛河两岸人们头上的悬粮银子,人们拍手称快。
1928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河南党部以“共党犯”名义通缉李宗白,李宗白被迫逃往外地,离县赴汴。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不久被选为全国互济总会委员,派往上海工作。
1929年,李宗白在开封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 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30年他在敌人的心脏上海作地下工作,经受了白色恐怖的严竣考验。1931年夏,李宗白奉命被派沈阳担任满洲互济总会负责人,在工作中不幸被捕。他在敌人警察局和边防公署经受了钢铣烙背、鼻孔内灌辣椒水等各种酷刑,但在狱中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李宗白和一同被捕的五位同志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保护了党的机关和同志,显示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德。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这年秋天,当李宗白还在沈阳狱中时,母亲由于思子心切积忧成疾,卧床不起,与世长辞。当她弥留人世的最后时刻,还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1932年2月,李宗白自沈阳返回开封,奉中共河南省委之命回洛宁开辟豫、陕苏区工作。他一进到村里,村里的男女老幼一齐涌来,诉说家乡别后惨状及母亲病逝经过。李宗白泣不成声,悲痛欲绝。但他很快抑制了内心的悲愤。稍事休息后,即抚老恤孤,访贫问苦,经过宣传组织,在短暂时间内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洛宁地下党基层组织,为西部洛宁播下了第一批革命火种。就在这个时候,,由于河南省互济会干部和共青团省委书记叛变,向敌人供出了河南各地党的组织情况和主要成员名单,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派专人来洛宁捉拿李宗白。幸亏当时县政警队长贺澍三派差人送信,李宗白才幸免遇难。本村农民李乙未、李元儒等七人也被带到县城受审。这件事情离李宗白从沈阳出狱仅仅四个月时间。李宗白并没有因遭连挫而悲观失望,意志消沉,相反,他临艰历险四处奔波,积极地寻找党组织,准备接受新的战斗任务。
李从沈阳返回洛宁后,发展温旭阳、王振纪等一批党员建立共产党组织。这年6月,家里被洗劫一空。李宗白离开洛宁后与组织失去联系。最初曾到晋察一带宋哲元部下搞兵变未成,后集中精力收集农村资料,调查农民经济状况,编写《中国农民经济危机之研讨》一书,无情揭露和鞭挞帝、官、封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号召农民团结起来走革命之路。此书经温旭阳之手曾在洛宁地下党组织中广泛传阅。
1938年秋,李宗白从外地又返回洛宁,立即与洛宁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县委委派他和李宗藩 (即李鸿超,时任共产党底张区区委书记)一起到上高村建立学校,培养革命骨干。李宗白在上高村极其简陋的破窑洞内开始办学。学生很快发展到近百人,而且许多都是从周围各村去的年龄较大的学生。他们在校内进行战时教育,在校外开展抗日宣传。在纪念五四运动那天,学校取得国民党乡公所同意和支持,召开了千余人的群众会,通过演街头剧、发表演说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李宗白在会上对抗日救亡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民党县府得知后甚为震惊,于七月间又一次派县大队一个连,由连长李同集带领到上高村捉拿他。李宗藩当时藏在村里一个乱树丛内,李宗白藏在廉同声家的楼上。国民党军队多次到这家搜查,幸得群众巧为掩护得以脱险。此后,李宗白根据 “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的精神,经过几番周折到镇平县,以合作社代理主任和县师范教员的公开职务作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45年冬,洛宁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同志及其家属进行疯狂地迫害和搜捕。共产党员李富忠同志到镇平暂时躲避。到那后,李宗白立即告诉大家,他在那里改名李羡春,说是通许县人。并嘱咐大家一定要随时注意,不要说漏了嘴引起麻烦,因为当时敌人还在通缉他。大家牢记他的嘱咐,处处以党的事业为重,严守党的机密。
1947年,洛宁解放后,县中学成立,县委、县政府邀请李宗白回县任校长。李宗白辞谢了镇平县党组织的挽留,回县兴办教育,他在任7年有余。治学严谨。处处为人师表。深受师生钦敬。他领导的洛宁中学,纪律严明,校风良好,成绩显著。使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洛宁大地燎原起来。期间,李宗白亲眼看到多年与之搏斗的国民党反动派倒台,广大人民得以翻身解放,感到无比高兴。他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题为《翱翔在自由的天空》一文 ,抒发自己和劳动群众的兴奋心情。李宗白对党的教育事业非常热爱,他在给一位老战友的信中说:“把祖国这一代可爱的孩子培养成健康的、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才,是多么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啊!我愿为此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并把这一诺言付诸实施。多年周围各县来该校求学者络绎不绝,使洛宁的革命火种,播燃在中原大地,并茁壮地成长。学校规模由初建时的6班200名学生,发展到26班1400名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李宗白长期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55年冬,突患脑血栓造成半身不遂。在洛宁医治无效转至洛阳专署人民医院治疗。在医院里,地委组织部长石瑞生和学校的孙俊声两位同志去看望他,并转告他的历史问题,经过省委组织部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已经清楚,并且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员。李宗白为重新回到党的怀抱激动不已,他谢绝了医生们的一再劝阻返回洛宁,要为党再作一些工作以报答党的恩情。
建国后,李宗白多次被选为县多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多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席,省多届人民代表。他那种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的高尚品德,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严以律己的生活作风,以及他对青年子弟们谆谆教诲,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精神永远留在我心中。
1956年11月,李宗白在省人民医院逝世,终年58岁。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