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门寨村二门张氏文化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张世旺审阅
一 【金门寨村张氏二门家族概况】
德里张氏祖籍陕西同州雁羌村,即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埝桥村。
元朝末年,张氏始祖仲文公避兵徙居河南府永宁县(今洛宁县)邑南金门川德里村,仲文配党氏,生一子贵,贵配德里村陈氏,生四子,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分为四门。明朝中后期,张氏子孙繁衍日众,纷纷外迁。
金门寨村张氏后裔分二门张珷支派和四门张玹支派两大支派。本篇介绍金门寨村张氏二门张珷家族支派。
【张珷】:二世祖贵公之次子,为德里张氏始祖张仲文之孙,尽力农亩,不陨外祖所遗,亦克永世。配彭氏,子二曰:锭、铠。珷公为德里张氏二门开基祖。四世时分为两房,长房张锭支派、二房张铠支派。

张氏始祖墓碑
金门寨张氏家族二门张珷后裔,共分两大支派:长房支派、二房支派,共四个支系。
长房张锭支派有两大支系:1.十一世张玉支派,2.九世张讽支派;
二房张铠支派有两大支系:1.八世张温支派,2.九世张京域支派。

《张氏始祖墓碑》记载: “原籍陕西同州,村名雁羌。 ”
金门寨张氏二门张珷后裔这四个支系,外迁者多不详,由于清代家谱资料存世极少,许多不可考,本支后裔人丁不昌,今传至24世,现有后裔26户,120余人。 分布于金门寨、坡头、西陶峪、西山底等村。现根据家谱记载和存世的墓碑等文献资料以及调查考证资料,将各个支派的详细情况介绍于后。


《张氏家乘》关于张氏来源的历史记载
(一)【张氏二门长房张锭支派】
德里张氏二门张珷长子张锭为长房,后裔在金门寨有两个支派
1.【十一世张玉支派】
①金门寨张玉支派历代世系传承为:
三世张珷,贵之次子,配彭氏,子二曰:錠、鎧。
四世张锭,配郭氏,子二曰:滋、治;五世张滋,配 氏,子一曰:时;六世张时,配刘氏,子二曰:和、寿;七世张和:配常氏,子一曰:士泰;八世张士泰,配贺氏,子二曰:詠、讽;九世张詠,配孙氏,子一曰:见明;十世张见明,字耀宇,明崇祯年间由德里迁居寨根村。配 氏,子二曰:玉、瑐。

处士张公大人(讳玉)元配张氏合葬墓碑
十一世张玉,字荆山,处士。清顺治年间自寨根迁居金门寨。配张氏,子三曰:象辰、召辰、贵辰。葬金门寨东原鱼岭西侧立祖,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墓前立有碑,今存。碑文风化磨泯,难以辨识;张瑐,配杨氏,子三曰:天辰、逢辰、向辰。瑐公后裔世居寨根村,为寨根村北头张氏支祖。
②【张玉支派张氏概况】
本支张氏系出寨根村张见明之长子张玉。十世张见明,为九世张詠之子,明朝崇祯年间自德里村迁居金门寨根(今寨根村)。十一世张玉,为张见明长子,清初自金门寨根(今寨根村)迁居金门寨。配张氏,子三曰:象辰、召辰、贵辰;十二世象辰、召辰、贵辰三人;十三世著、泽、亮、印、太、明、伸七人;十四世有昇、有林、有才、有信、有德、有成六人。

待赠张公大人(讳有昇)元配张氏合葬墓碑阳

待赠张公大人(讳有昇)元配张氏合葬墓碑阴
张有昇:字云高,亮之子,配章氏,子二曰:儒、修。葬金门寨东原鱼岭西侧,墓前有碑,清同治六年(1867年),男钦赐修职郎儒、钦赐登仕郎修,孙茂占、桂科、龙注、金来、银来,曾孙瑞云、青云、昌云,元孙先芝、荣芝立,今存,碑文记载张氏世系自始祖叙至十八世。本支后裔迁柏坟下边建茔,人称“铁桩家坟”。此支张氏后裔人丁微弱。清朝末年18世时张荣芝、张先芝兄弟二人迁居金门寨东南原韦家那,19世有张锁、张成兄弟二人,20世有兄弟铁桩、铁环兄弟二人,1978年铁桩迁居坡头村,生三子传后,今传至23世,后裔有兄弟三人,3户,10余人。
③【人物志】
【张詠】:务本力农孝友,内有克全之事,桑田外无非分之行,盖所谓忠厚长者也。
【张见明】:字耀宇,明崇祯年间由德里迁居寨根村。为人言论正直,行事端方,虽未多读书,而能晓义理,以故里中人公举为王召一里乡约,处乡中甚公平。
④【张氏碑文】
张氏二门支茔在金门寨东塬鱼岭西侧,该茔十一世张玉立祖。该茔有两碑,一为十一世张玉墓碑,碑文风化磨泯,模糊不清,不可辨识;一为十四世张有昇墓碑。
1.【十一世张玉墓碑】
碑阳 皇清 处士张公大人元配张氏合葬墓
公讳玉,字荆山。
子 象辰 百辰 贵辰 孙 仝立
峕 乾隆十六年二月吉日
碑阴 碑序文字漫泯不清,不可辨识。
2.【十四世张有昇墓碑】
碑阳 皇清 待赠张公大人元配张氏合葬墓
公讳有昇字云高
男 钦赐修职郎 儒 钦赐登仕郎 修
孙 桂科 金来 银来 茂占 龙注
曾孙 青雲 瑞雲 昌雲
元孙 先芝 荣芝 仝稳石
龙飞同治六年阳月吉日 谷旦
碑阴 自叙
尝观水有分流,而不忘其源,木有千支,而不忘其本。闻父之训,吾父少,适祖父祖母抚养,雅有贤德,零丁孤苦,可以彰著于青史矣!余见性愚陋,不能报遗,仅既源流以志之。始祖讳仲文,举进士,祖贵,祖珷,祖锭,祖滋,祖时,祖和,祖士泰,祖詠,祖见明,祖玉,祖象辰,祖亮,以至于吾父十四世矣!父讳有昇,吾母张氏,子二,长曰儒,次曰修。儒原配张氏,子一曰桂科,继配马氏,子一曰银来。桂科配李氏,无出,又娶张氏,子二长曰青雲,次曰瑞雲。青雲配朱氏无出,又娶张氏,子一曰荣芝。荣芝配韦氏,女一适大原程中秋三子;修配宋氏,子二长曰金来,次曰茂占。金来配李氏,子一曰昌雲,配张氏子一曰先芝,配韦氏,未定茂占,十二夭,葬於钱凹。继娶刘氏,子一曰龙注夭,葬於路南。女二长女未字,次女许门,上以继前人之光前,下以续子孙之裕后,双不客 永垂千古,亦志不朽云!
一计坟内古柏苍翠,不得擅伐,违者以不孝之罪论;
一计祖茔外无官地;一计柏坟南遗有三分三厘官地;
一计村西官院一所,坡 窑院一所,寨内院地一所。
2.【九世张讽支派】
①张讽支派历代世系传承为:
三世张珷,贵之次子,配彭氏,子二曰:錠、鎧。
四世张锭,配郭氏,子二曰:滋、治;五世张滋,配 氏,子一曰:时;六世张时,配刘氏,子二曰:和、寿;七世张和,配常氏,子一曰:士泰;八世张士泰,配贺氏,子二曰:詠、讽。九世张讽明崇祯初年自德里村迁居金门寨。明崇祯十三年家业被贼所焚。明崇祯十四年张讽迁居西山底村,其后裔世居西山底村。
九世张讽,字静宇,张士泰之次子,明崇祯年间迁居金门寨,遭流寇之乱,遂迁居景阳川西山底村。配钱氏,子三曰:见悦、见德、见荣。葬于西山底村之西南山坡。
十世:张见悦,号明吾,张讽之长子,原配郭氏,继配张氏,无出。继配韩氏,子三曰:玮、瑍、瑮;张见德,字明廷,张讽之次子,配冯氏,子四曰:璞、玔、琏、瑚;张见荣,张讽之三子,配王氏,子四曰:瑧、斤、瑢、玠。
②【张讽支派概况】
本支自九世张讽迁居金门寨,再迁西山底立业,相传为西山底一带大户,有良田数百亩,竹园数十亩。清朝末期家业败落。
张讽传十世见悦、见德、见荣兄弟3人,十一世有玮、瑍、瑮、璞、玔、琏、瑚、瑧、斤、瑢、玠同祖伯叔兄弟11人,十二世有象海、象河、象江、象水、象谦、象隋、象豫、象有、象进、象仁、象智、象信、象义、象礼同族兄弟14人。清朝末年后裔人丁不昌。今传至24世,后裔居住西山底村,有10余户,40余人。
③【人物志】
【张讽】:“字静宇,明崇祯年间迁居金门寨,遭流寇之乱,数为贼所窘,几死数矣,幸天佑之得脱难。始居金门寨,家业为贼(李自成农民军)所焚掠,荡然一空,遂迁居景阳川西山底村。赤手空拳,创立家业,有田一顷,有竹数十亩,乘马肥,衣裘轻,高堂广厦以为居,虽旧居其地者,亦莫能过焉,盖公智量过人也。公赋性耿介,行事不因人迁就,言语不随人附和,月旦乡评,咸服其公正。至若财货能聚亦能散,非斤斤然傚流俗之人,为守财奴也。”
【张见悦】:“号明吾,为人善治家,承父之遗业,而能光大之,家道丰亨,为乡首望。然观其外貌,恂恂如也。绝不好奢华,虽年老犹勤苦不遑,居乡和易可亲,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岁荒歉,人皆乏食,饥饿不起。公目睹而目伤。尝出己家所蓄粟数石,家赐,而人益之,一时贫乏者莫不欢心感激。”
【张见德】:“字明廷,天性忠厚,一生不作非份事,待人乐易可亲,肫恳无伪,居乡人服其正直,虽未读书而知读书之高。住居西山底村人多粗鄙,不以多读书为事,而公不囿于习俗,必命其子出村外从师负书担囊,虽数十里不惮远也。送米送柴,即频往来,不畏劳也。居家勤俭,服食器用,一切丰饶。而田产之裕,亦足为子孙资用。年六十终,葬于村之西南山坡,其塚前有琐珉一座,开载履历甚详。”
【张见荣】:“为人倜傥不群,疏财仗义,年少不事生产,酷好呼朋唤友饮酒,后呼卢赌博,颇有昔人一掷百万之风。晚年家业萧条,始知无钱足忧,然有薄田数十亩,足以供饮粥,茅屋八九间,足以蔽风雨,犹不至冬暖号寒,年丰啼饥也。”
(二)【张氏二门二房张铠支派】
德里张氏二门张珷次子张铠为二房,后裔在金门寨有两个支派:
1.【八世张温支派】
①张温支派历代传承为:
三世张珷,贵之次子,配彭氏,子二曰:錠、鎧。
四世张鎧:珷公之次子,配赵氏,子三曰:濬、涛、沦。
五世张濬,张鎧之长子,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岁贡生,授官蓟州通判。配陈氏,子三曰:机、杄、楠。女六,一适坞西王门;一适完颜佑(太学生,援例授官溧县县丞。);一适永宁城百户金门(金广:明天顺二年承袭百户,金成:明成化二年承袭百户,疑为其中之一。);一适东关吉贞(贡生,江南昆山县知县);一适段仲;一适樊村吴门。
六世张机,蓟州别驾公张濬之长子,明天顺年间邑庠生。未得大成,中年而殤。配 氏,子三曰:煆、煉、烰;张杄,蓟州别驾公张濬之次子。张楠,蓟州别驾公张濬之三子。
七世张煆,张机之长子,配焦氏,子一曰:士能;张煉,张机之次子,配雷氏,子一曰:士民;张烰,张机之三子,配张氏,子三曰:温、奎、桢。
八世:张温,字明良,张烰之长子,配王氏,子三曰:震域、邦域、九域。公葬于德里祖茔,王氏葬于金门寨东南原柏坟立祖,明崇祯年间立有墓碑。
九世:张震域:张温之长子,配吕氏,继配韦氏,子一曰:德延。明末出居上德里村,崇祯初年迁居金门寨;张邦域,张温之次子,配贾氏,子一曰:风梧;张九域,张温之三子,配郝氏,子一曰:风翔。
十世:张德延:张震域之子,岁贡生。配吉氏,继配韦氏,子五曰:玥(璞)、琰、琚、玣、珵;张风梧:张邦域之子,配惠氏;张风翔:张九域之子,配张氏。
十一世:张玥,德延之长子,邑庠生。先入文庠,以失误考试黜名。后又入武庠,改名樾。先配范氏,无出。后其弟进士琰为之娶妾,生二子。
张琰,字公锡,德延之次子,康熙癸酉科(1693年)举人,康熙庚辰科进士(中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第三甲,第187名进士。),授官湘潭县知县。前配李氏,子一曰:组绶。继配王氏,无出。女二,长女适(程家庄)诰封骁骑将军镇守陕西兴安兼辖汉羌处地方挂印总兵官都督同知程福亮之孙,康熙己未科武进士程憶(山西代州守备,诰封怀远将军)之子;次女适(寨礼村)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马起龙(字遴弼)之孙马展(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人物志 列女 贞烈有传);张琚:德延之三子,配王氏,出外亡故;张玣:德延之四子,夭亡;张珵:德延之五子,邑文庠生。读书未大成,善致富,为时财主。配李氏,子三曰:国俊、国杰、国佐。
②【张温支派张氏概况】
明崇祯初年八世张温夫人王氏及其三子迁居金门寨。张温有三子震域、邦域、九域,三孙德延、风梧、风翔,曾孙有五,玥(璞)、琰、琚、玣、珵。张琰,为清康熙庚辰科进士,授官湘潭县知县。十二世有组绶、国俊、国杰、国佐四人。本支后裔在清代中期开始衰落,到清朝后期人丁稀少。19世时有满囤、满盈、满仓、满祥、此耐同族兄弟五人,仅满囤、满仓二人传后,今传至24世,现有后裔8户,40余人。
③【人物志】
【张濬】:“张铠之长子,少有大志,才谞过人,奕奕有声诸生间。甫弱冠,食饩胶庠,连入棘围不第。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岁贡生,授官蓟州通判,莅任六载,多惠政,百姓安居,边鄙不惊,两台交章荐公可大用,上亦奇公才,将不次待擢之,寻卒于官。配陈氏,子三曰:机、杄、楠。女六,一适坞西王门;一适完颜佑(太学生,援例授官溧县县丞。);一适永宁城百户金门(金广:明天顺二年承袭百户,金成:明成化二年承袭百户,疑为其中之一。);一适东关吉贞(贡生,江南昆山县知县);一适段仲;一适樊村吴门。殁之时,诸子凋残,宦囊如洗,仓皇归葬,可谓清白吏矣!张氏登仕版者,公为首,张氏子孙永不忘也。”
注:历代县志记载云:张濬为苏州通判,疑误。繁体字蘇和蓟,字体近似,疑误。
传说《志异》
“相传蓟州别驾公张濬当其赴任也,日犯白虎,家人皆劝其勿行,行当另择期,公之不信也。己而至途,果遇一白衣人同行数日,公遇之甚厚,将至蓟州境,白衣人感公之德,以实告之,仍不信。白衣人命公割肉一方,置于室内几上,闭门而出,从门间窃之,果见白衣人忽化为白虎,将肉吞而食之,咆哮数四,忽不见,公于是始惊异焉。后六年,卒于官。虽目前幸免于祸,而其究也,终未能脱。则阴阳术数之事,亦未可谓全无也。故附于传末。”
【张震域】:“字乾初,号龙翔。岁贡生。早岁精举子业,自谓揣摩已成,其于一第,犹掇之也。食饩胶庠数十年,屡入棘围不第,不得志。明天启甲子以岁贡,入都考阶知县,不就。益奋励下帷思,以用其未足。从弟中丞公、从侄给谏公,交替出仕,公笑而不答,竟賫志以殁,公生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初二日,卒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初十日,寿六十八岁。”
【张德延】:“岁贡生。性醇谨,读书有大志,甫弱冠,即游泮,未及邦增广生员。以家事浩繁,日逐逐于田园之事,学业荒废,竟至无成。”
【张玥】:“邑庠生。先入文庠以失误考试黜名。后又入武庠,改名樾。生平好奢华,日行乡绅事,不数年,黄金尽矣。幸胞弟琰举进士,资其余光,又稍稍丰饶。进士病故于京师,而公亦患瘫症,不能备。昔人云:“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堂前有菜羹。”于公又见之矣。子幼,草草葬于东山(今新寨村柏坟)之茔。先配范氏,无出。后其弟进士琰为之娶妾,生二子。”
【张琰】:“字公锡,康熙癸酉科(1693年)举人,康熙庚辰科进士(中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第三甲,第187名进士。),授官湘潭县知县。赋性聪颖,甫弱冠,即入泮,每试取优等,食饩胶庠生。不数年,中癸酉乡榜,中之时,方三十余,越两科,中庚辰进士。其为文温润平实,熟知天成。主司评其卷云:应从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得来。方面大耳,美鬚髯,风流潇洒之品也。平居不预外事,惟知读书,当未遇时,日夜下帷,足不出户庭,虽亲戚不数见。至登贤书后,始稍稍出外,无大事亦不轻出也。为人蔼然可亲,有仁者气象。事母孝,温清定省,始终如一。待兄弟友恭克尽,其兄年长无子,当为之买妾,此其大较也。后母死,哀毁骨立,厚其葬具以葬之,毕,读礼三年,朝廷诏入京师选用,人皆喜其大行有日,乃不幸天夺其算,将升见之前三日,以痰火疾死。死之日囊空羞涩,举目无亲,几几乎弃骸骨于他乡,幸有门生程克修(即程懋,字克修,锦阳川程家庄(今丈庄村)人,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稼部郎中、饶州知府、淮安府知府。)宦居京师,出其囊金,治棺以殓,且给盘费,俾家人扶柩回家。前配李氏,子一曰:组绶。继配王氏,无出。公柩到之三日,亦病终。女二,长女适(程家庄)诰封骁骑将军镇守陕西兴安兼辖汉羌处地方挂印总兵官都督同知程福亮之孙,康熙己未科武进士程憶(山西代州守备,诰封怀远将军)之子;次女适(寨礼村)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马起龙(字遴弼)之孙马展(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人物志 列女 贞烈有传)。”注:民国六年《洛宁县志》(点注本)卷三:科贡 张琰,康熙癸酉科举人,丙戌科进士。旧谱云康熙庚辰科进士。经考证:张琰应为康熙庚辰科进士。

④【张氏文献】
《张公讳温原配王孺人之墓碑》原立于在金门寨东南塬鳖盖岭下西侧“进士坟”王孺人墓前,该茔八世祖母王氏立祖,十一世张琰为康熙进士,也葬此,故称“进士坟”。《张氏家谱》中又称该茔为“东山之茔”。
碑阳 张公讳温原配王孺人之墓
子 震域 邦域 九域 孙 德延 风翔 风梧 仝立
大明崇祯 年 月 日 谷旦
碑阴 序 张氏新坟记
我母王氏不元会,十岁雅有贤德,少适吾父,生子三:长震域,以天启甲子岁贡入国学;次邦域亦殇;三九域配郝氏。生女一,适惠正国。孙有三:德延娶吉氏,震域出;曰风翔、风梧者九域出。邦域无出。孙女五,一适朱胤昌,一适杨洪业,震域出。一适朱其昌,邦域出。出最少者,九域子也,未字。吾父讳温,字进,号明良,先吾母卒,寿七十,葬北里村西南山下祖茔之次。自始祖讳仲文者卜葬其北,其二世祖贵,祖珷、祖铠、祖濬、祖机、祖烰,至吾父凡八世,咸族葬焉。而先茔无可穴处,吾母卜葬业先有兆,而所择地自当其处,无 人事凑合而成,吾安得而不改扦也哉!虽然吾母近葬为广生计,吾父虽葬祖茔,而十余年来颇蒙安康,岂非先灵安妥,而福及后人乎!又安得拘泥合葬,而亡女为惊动焉。父母有灵,养我新天,夫复何憾,是为记。
张汝琴弱冠镌字
2.【九世张京域支派】
①张京域支派世系传承为:
三世张珷,贵之次子,配彭氏,子二曰:錠、鎧。
四世张鎧,珷公之次子,配赵氏,子三曰:濬、涛、沦。
五世张濬,“张铠之长子,少有大志,才谞过人,奕奕有声诸生间。甫弱冠,食饩胶庠,连入棘围不第。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岁贡生,授官蓟州通判,莅任六载,多惠政,百姓安居,边鄙不惊,两台交章荐公可大用,上亦奇公才,将不次待擢之,寻卒于官。配陈氏,子三曰:机、杄、楠。
六世张机,蓟州别驾公张濬之长子,明天顺年间邑庠生。未得大成,中年而殤。配 氏,子三曰:煆、煉、烰;七世张煆,张机之长子,配焦氏,子一曰:士能;八世张士能,张煆之子,子三曰:京域、明域、成域;九世张京域,张士能之长子,明末崇祯初年迁居金门寨。配张氏,子二曰:天庆、天泽;十世张天庆,张京域之长子,配乔氏,子二曰:垌、珂。张天泽,张京域之次子,配李氏,继配彭氏;十一世张垌,张天庆之长子,始居金门寨,后迁居陶峪村(今西陶峪村)。配 氏,子一曰:拱辰;张珂,张天庆之次子。
②【张京域支派概况】
明崇祯初年,九世张京域迁居金门寨。张京域有两子天庆、天泽,两孙垌、珂。张垌迁居西陶峪村立族,今传至24世,4户,20余人。
③【人物志】
【张垌】:始居金门寨,后迁居陶峪村(今西陶峪村)。为人朴诚,不预世事,惟知田园之乐,率其子忙则力农,闲则读书。晚年犹率其孙灌园种田,年近八十,犹手足胼胝不暇。
二【家谱文献】
德里张氏家谱序言
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盖史所以记一国之人与事;而谱所以记一家之人与事也。记之者何欤?后世子孙有以知前人之名号事迹,而动其木本水源之思也。吾家自同州来至永,至今已三百余年矣,使无谱以记之,则流传久远,恐亲疏远近之序无由辩,而久之,一家人不知为一家人矣!其先明末有四门族伯大司马讳鼎延公起而序之,以故前人之名号事迹,得以流传于今,而今人有以知前人也,然自大司马序谱以迄于今,又数十年矣,族之人生齿日益繁众,谱不再有序之,恐今人有以知前人,而后人无以知今人也,故余小子窃有志焉,然族中家数浩繁,约略记之,不下千有余户,而且星居散处,有相去数十里者,有相去百十里者,必合而序之,力有所不能,不若且分而序之,人少则易知,事简则易记。予家自始祖而后分为四门,予二门之孙也,故于读书之暇,综一门之人与事而记之,汇为一集,俾后世之子孙取而观之,知若者为远祖,知若者为近祖,若者为若孙,若者为若子,若者为兄,若者为弟,无不瞭然明白,不惟亲疏远近之序,不至混淆,而且有以动其木本水源之思也,夫木本水源之思动,则亲逊和睦之风由之起矣,是为序。
时大清雍正元年(1723年)岁次癸卯五月初五日于景阳川西山底馆中
本门十一世孙廪膳生员张璔识
按:张璔,下王召村二门十一世孙,清雍正年间邑廪膳生员,学识渊博,品行端方,敦重行谊。于清雍正元年纂修德里张氏二门家谱,记载本门历代世系、人物事迹、迁徙经过颇详,开我族纂修门谱之风,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家谱文献资料,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