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过去了,中国人的这些屈辱血泪,今天,我们绝不能忘!
作者 吴鹏飞;来源:蒋校长(jiangxiaozhang666)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每年的七月七日,警报大作,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铭记的除了历史,还有别的什么没有?这就是今天我要说的。
历史记录着真相,七月七日的真相是什么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日战争纪念日有三个,分别是九一八纪念日、七七纪念日、九三纪念日(胜利日),前两个纪念战争开始,后一个纪念胜利。
等一下!
战争还有两个开始的日子?苏德战争没有,太平洋战争没有,翻遍战争史,有两个开战日的还真的找不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国耻!
九·一八,我们说他是国耻日,而不是国难日。因为东北不是日本打下来的,而是国民政府自己放弃的。
反而是被国民政府通缉的各路土匪,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抗日,用行动挽回了自己的声誉。
当白山黑水间的中国人拼死抵抗的时候,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是没有对日宣战。他在干嘛呢?
在努力恢复和日本的三通。什么三通呢?通邮、通车、通商。对不起,我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我们捋一捋。
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长城一线,签订《塘沽停战协定》,中国失去热河、京津部分地区主权。1934年,中日谈判三通。1935年,中日签订《何梅协定》,日本策划华北自治。
也就是说,丢了三个省,国民政府没有宣战。丢了热河省,国民政府还是没有宣战。
过了一年反倒和侵略者称兄道弟做生意了!庚子赔款还接着给!战略物资还接着卖!国民党脸皮之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不愧昔有盖世(该死)之德,今有罕见(汉奸)之才啊!
泱泱大国,让小日本吓得不敢抵抗!当然,不是人民不敢抵抗,而是国民政府不敢抵抗。幸好,国民政府的头头们都很喜欢记日记,让我们这些后人得以一窥究竟。
蒋介石日记是这么甩锅的:中日实力悬殊太大,攘外须先安内,中国尚未做好抗战准备,且张学良是地方军阀,和南京政府离心离德,不听指挥。国联不能替中国主持公道。
张学良是这么甩锅的: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蒋介石国民政府不给钱、不给武器弹药、不给援兵,支持不力,让东北军独自去拉仇恨担伤害,所以不想做无谓的牺牲。
然后你们两个就敢不抵抗,就敢和日本人三通。到此为止,我不想再说了,这都什么货色。
这样的国家,政府不敢抵抗,精英吓破了胆子。谁可以救中国?
毛主席说,人民可以!
这句话,当时很多人是不信的。石原莞尔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依据之一便是,他化妆成难民时被警察搜光了最后一颗铜板。所以他断定中国人一定不会站在国民政府一边!
中华儿女当然不会站在国民党一边,因为他们只拥护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
1937年7月7日,日本人碰上了不一样的中国人。
宋哲元,二十九军司令,没读过多少书,也是一个军阀。而且历史很不光彩!他的老上级,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
他的同事,则是国内著名的“三姓家奴”石友三、韩馥榘。总而言之,西北军这个群体,翻脸就像翻书,今天当你兄弟,明天两肋插刀,当然,插你身上。
这么一个人,日军并不担心。在日军进犯华北,迫使中央军撤出平津的时候,正是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填补空白,并得到日本人默认。
所以,至少在日本人看来,这个人的上级是个投降派,这个人的同僚是投降派,那么他自然也是投降派。
替国民政府背锅?怎么可能!他一定会把华北送给日本人的!
日本人有理由这么认为。
1937年,当日军威逼平津的时候,宋哲元在请示南京。请示什么呢?张学良前车之鉴,抵抗不抵抗你得给个说法对不对。就像九一八事变一样,蒋介石没有表示。
打?你自己填上去。不打?你自己背锅。前有虎狼之敌,后无兄弟之援。宋哲元甩下一句话:“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在生与死,利与义之间。宋哲元选择了后者!
我人品是不怎么样,我也做过一些坏事,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命可以丢,汉奸不能做!就是死!也要作为一个中国人去死!
强敌当前,国民党懦弱无能的历史十字路口,宋哲元和他的二十九军将士以死相拼,血染平津路。不管他们以前做过什么,当他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中国人民就记住他了。
正如《大刀进行曲》中所唱:“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下面才是最悲壮的一句“二十九军不是孤军”。为什么不是孤军呢?因为我们有全国的老百姓。麦新写下这句歌词的时候,是满腔的愤怒。但是不要紧,愤怒的背后其实是希望。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卢沟桥的反抗不是国民政府的反抗,而是中国人民的反抗!
宋哲元和二十九军用自己的血向全国宣告,战争从这里开始,不愿做汉奸,不愿做奴隶的人,站起来!
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的怒火都被卢沟桥的战火点燃了。中国人终于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步伐不会停止,任何的退让都只能加速国家的灭亡。
这个时候,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哪怕是螳臂当车,哪怕是蚍蜉撼树,中国人民武装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最后的吼声。
我存国亡,我死国生。
觉醒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命去保卫这个国家。
他们可能是穷学生、工人、贫农、无业游民,甚至是土匪混混,有的人直到战死都没有穿上军装,也没有留下名字。
他们留给侵略者一个轻蔑的笑容,慷慨赴死。
八十多年前,在这个国家最危险的时候,最底层的人民最先站出来,拯救这个国家。他们手无寸铁,食不果腹,用着最破烂的装备,对抗最凶残的敌军。
事实证明,拿着德械的中央军无法做到的事,中国人民做到了!他们没有靠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在白山黑水,山川水泽,平原地道,一颗子弹一颗子弹的战斗,他们汇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以无数的,无名的英雄为代价,打倒了被国民政府认为不可战胜的日本人。
也是从7月7日这一天起,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战胜觉醒的中国人!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牢牢握紧了自己的命运。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建国后的历次反击战争,到今天的贸易战。每一次,中华儿女都用自己的血肉为国家筑起新的长城。
我们无法记住他们所有人的名字,但我们可以记住他们的精神!
我们缅怀他们,纪念他们,敬仰他们。
他们拼了性命保护的国家,绝不能在我们这些子孙手里黯然失色,他们的精神不能在我们这里断代!
所以我们记住这一天!七月七日!
但对其他人员采取了五湖四海一视同仁的态度,改编后的建制,首长、参谋长、党代表、士兵委员会均是任人唯能不分彼此,不搞山头这一我军优良传统,也是肇始于三湾的。
第十二,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在三湾改编也有苗头。尽管胸怀改造世界的宏伟目标,但毛泽东认为武装斗争将极为艰苦和漫长。
既然历朝历代都无法剿灭占山为王的土匪,所以他多次提出要上山打游击,要去结交绿林好汉。这次改编的目的,就是为进军井冈山,为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做准备。
第十三,先进与后进的关系。三湾改编一个伟大的态度就是,允许对革命有疑问,有动摇,有怀疑的人离开队伍,并且还给予路费。
毛泽东的态度是,贵精不贵多。他说,想走的都可以走,真正革命的精英要不了那么多。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们留下来的人还死不完。到那时欢迎今天走的人再回来。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第十四,我军与俘虏的关系。三湾改编在这问题上,也出现了后来举世闻名的优待俘虏政策的萌芽。当师长余洒度叛变逃跑被逮住后,毛泽东大手一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这个态度和张国焘的滥杀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人民军队的这一政策,为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望风投降,留下了最早的伏笔。
第十五,暂时失败与最后胜利的关系。三湾改编,体现了毛泽东的一个哲学判断,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以特有的精神追求,改造出一支纪律严明,不谋私利,热爱群众,献身理想的纯洁的红色革命的自愿者队伍,他认为,一切暂时的失败都不可能阻止这样一支人民军队横扫天下。
事实证明,他是完全正确的。
好,本期话题就此打住,如果你认可老吴观点,请转给朋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