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火 炕
張秀祥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不知不觉,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已经走过六十三个春夏秋冬,阔别故乡已有四十四个年头。居住在现代都市,每当夜深人静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可爱的故乡,还有那魂牵梦萦,古老而又温暖的火炕。
我的家乡在东北松嫩平原上,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后来由于盛产石油而闻名遐迩。故乡火炕,整整伴随着我度过十七个青春年华,我生于斯,长于斯。
改革开放四十年春风,吹拂着广袤的农村大地,旧貌换新颜。然而,唯一没有改变的,竟是伴随着世世代代淳朴善良的东北人,历经沧桑岁月而不曾改变的火炕。它是东北农村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对它有着割不断仍不掉的深厚情缘。
常言道:‘’南人习床,北人尚炕。‘’
故乡火炕,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据史料记载,它陪伴着人们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满清贵族开始,就把火炕带给了汉人。从而成为农村人必备的生活工具,并经过几十代人的居住,逐渐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一直传承到现在,经久不衰,得到东北人的认可,足可以看见,它有无穷的魅力所在。
在农村每当盖新房子时,四框垒起后,就要垒建火炕。这在农村来说,也是个技术活,大都是由村里年龄大,并有一定经验的老人来完成。垒建火炕前,先要用黄土垫起打地基,尔后开始垒烟道,奥妙就在这烟道上。合格的的火炕,好烧不倒烟,热的快,且均匀。不合格的火炕,倒烟不好烧,热量不均匀。烟道垒好后,再用泥坯把烟道盖上,抹上黄泥,防止有裂缝冒烟,这样火炕就算完成了。虽然看似简单,但也有一定技术含量。火炕除了可以取暖外,还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
火炕的设计,要根据家庭人口和经济条件而定。家庭人口少,一般都是盖两间房,外间厨房,里间居住,设南北两铺火炕,南火炕住大人,北火炕由小孩和来亲戚客人住。家庭人口多,经济条件好的,就盖三间房,中间做厨房,东西两间居住,设三铺火炕,除了住人外,火炕上还可以存放东西,既方便又实用。
火炕在农村用途非常广泛,小孩可以在炕上翻滚玩耍,大人可以在炕上吃饭喝茶聊天。在我的记忆海洋里,采摘几朵浪花,奉献给你和他,也算是我对火炕的报答。
火炕待客
在农村家里如果来了客人,要是年龄辈份比主人大,主人就会主动热情地对客人说,请你把鞋脱了,上炕头里边坐,而主人则坐在炕头边上,陪客人抽烟喝茶唠嗑。这既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最高的礼仪待遇。到了吃饭的时间,就在炕上放上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桌子,摆上酒杯碗筷,由主人陪客人吃饭,客人在炕里,主人在炕边上。吃完饭后,把桌子撤下,搬到北炕上,家里人才能吃饭。家里人不能同客人在一张桌子吃饭。晚上睡觉,客人要住在北炕的炕头上。这就是几千年来老祖宗畄下来的火炕待客传统,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至今在农村还在延用,真是受益匪浅。
火炕治病
如果你患了腰腿痛,受寒肚子痛,只要往火炕上这么一躺,就会缓解疼痛。往火炕一趴,烙一烙肚子,就会起到驱寒作用,肚子就不会痛了。干了一天农活后,感到很累,只要往火炕上一躺,很快进入梦乡,睡上一觉,就会解除疲劳。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次患了感冒,母亲用锅煮了一碗姜汤,趁热让我喝下,然后躺在火炕上,盖上棉被捂汗。不一会功夫,我就是浑身大汗淋漓,就好象在浴池汗蒸一样。出了一场大汗后,第二天我的感冒就好了。火炕治病不用做广告,疗效非常好,现在早已成为农村治病的土方子。
火炕浮鸡
过去在农村,一进入春季,农民就在火炕上铺上棉垫子,把鸡蛋摊在上面,然后盖上棉被,这就是农村最原始的火炕浮鸡方法。每天还要把棉被掀开,进行凉晒,使鸡蛋保持一定的温度。七天过后,还要每天晚上用煤油灯或者手电筒照,观察小鸡的生长过程。等到二十一天后,小鸡就自然地从蛋壳里钻出。这时,把炕席卷起来,小鸡就在火炕上欢蹦乱跳地玩耍,非常有趣。
只可惜,这种传统的火炕浮鸡方法,在当今的农村早已失传了。农民养鸡都是靠母鸡来浮化,养鸡场也是用电脑来控制,现代化浮鸡。
火炕发面
俗话说:‘’二十七八,把面发。‘’农村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开始筹备年夜饭的食材。在每一家的火炕炕头上,摆满了大盆小缸,把白面、黄米面活好后放在里面,然后盖上棉被,开始发酵。一夜之后,面发了,这时掀开盖
子,满屋子飘着面酸味的香气,再用面碱综合去酸。这样蒸出的白面馒头和粘豆包,就别提有多香了。
现如今,农村都不用了这种传统的火炕方法,去进行发面了,而改用酵母粉,直接用在面里,蒸馒头和粘豆包了。但吃起来,却没有了火炕发面的老味道了。
火炕是东北农村文化的一部分,憨厚纯朴善良的东北人,现在依然会把炕头畄给远方而来的客人。火炕它记录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一家人睡在一个火炕上,它不但带给一家人的温暖,更体验到火炕是父母和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故乡火炕,是多么令我难忘怀念。记着你,就记住了乡愁,还有那欢乐的童年时光。有朝一日,重返故乡,我要躺在你的身上,找回童年的记忆,进入甜美的梦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