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既幽默又伤感的“记忆” 雪莲
——怀鹰《记忆》赏析
在老上海的波光里搁浅
礁岩旁那尾鱼
游进你我认不出的海域
手指在浪涛上滑动
骨节不曾迷路
耳朵在森林里寻找失落的风儿
月光隐藏年少
在云里轻触
时远时近的海岸线
来不及放飞的风筝
把自己贴在浮云
藏在阴阴的山后窃窃私语
偶尔拾起发霉的炊烟
晚霞飞上鬓角
一簇二簇的叶子
铺在头颅描述一幅
忧伤的微笑
怀鹰的这首诗写得扑朔迷离,不容易读得懂。整首诗有所指向,却又很抽象。我们还是从题目联想起吧。
什么是“记忆”呢?记忆是神经系统储存过往经验的能力,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主要以环境、时间、人物、感情和知觉来分类;它又有个人的和群体的经历色彩,既具体又抽象。
怀鹰的“记忆”到底“记”些什么?
五节诗各有所“忆”,细细咀嚼,忆的不仅仅是往事,更多的是感情上五光十色的感受。
“在老上海的波光里搁浅”,老上海看似一个地名,实则是诗人用来“借喻”——比喻为老旧的时光,它跟“上海”并没有关连。诗人搁浅在老旧的往事里,“礁岩旁那尾鱼”,礁岩指的是一种阻碍的物件,鱼是生命的换喻,却“ 游进你我认不出的海域”,那就意味着在生活的风浪中,诗人曾经迷失了方向。
然而,诗人还是有所觉知的,“手指在浪涛上滑动”。诗人非常努力,虽然知道单靠双臂之力也抵不过浪涛的冲击,“骨节不曾迷路”,前行的勇气使骨节更捉紧方向,与此同时,“耳朵在森林里寻找失落的风儿”,诗人要寻找的是一种讯息。
时间不断的推移,诗人回到了“年少”,但,少年时光已被月亮隐藏,那朦胧的梦“在云里轻触/时远时近的海岸线”,海岸线是一种诱惑。
那样的年龄,属于“来不及放飞的风筝”的既冲动又好奇的年龄,“把自己贴在浮云/藏在阴阴的山后窃窃私语”,这是年少无猜的青春期,一切看来都那么神神秘秘。
经过了年少的记忆,诗人省略了中年这一段,直接跳到老年,开头就有“老上海的波光”,在最后一节诗里,诗人进一步诠释老年的状态。“偶尔拾起发霉的炊烟”,炊烟是农家煮食的象征,如今“发霉”了,那也是记忆里才有的印象。此时是“晚霞飞上鬓角”,飞上鬓角的晚霞也是美的,虽然炊烟不再。“一簇二簇的叶子/铺在头颅描述一幅/忧伤的微笑”,写得既幽默又伤感。
怀鹰有些诗“隐藏”得很深,确实很不容易读懂,但总有一个脉络让我们寻味。文字轻巧,似乎轻轻一点,一个意象又一个意象便浮现出来。
雪莲,马来西亚人,原名黎雪莲,高中程度。喜爱旅行、唱歌、看演出、读书和写诗评。
怀鹰,原名李承璋,福建南安人,新加坡公民,曾做过电视台华语戏剧组编剧,媒体城记者,撰稿人及导播,《联合早报网》高级编辑,书写文学网主编,目前为专业作家。
获国内外25项文学奖项,第一届《城市文学奖》冠军,《宗乡文学奖》小说组及散文组冠军,第一届《新华文学奖》推荐奖,香港中文大学主办青年文艺创作高级组获奖人等。主编过《青年文艺双月刊》《新加坡文艺》《新加坡小小说》《新城小作家》《创新诗刊》《缅甸新文学网诗歌报》等。出版过25部包括散文,散文诗,小品,评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