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庭教育中两块不容忽视的绊脚石
严新权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不太好教育,没等大人们太责难他,他先来“神儿”了,要么生闷气,要么和大人吵得不可开交,要么寻短见。孩子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很复杂,一来可能和现实的社会环境有关;二来可能和家长、老师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三来恐怕和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里的两块绊脚石有关。
有人说,好的家庭教育胜过学校教育,虽然不敢说这个命题完全正确,但这句话有一定道理,至少在思想影响方面,家庭教育要比学校教育见效快和更持久,因为家庭教育要比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比如,家庭教育有亲缘性,从出发点这个角度讲,孩子觉得家长绝对不会坑害他,所以,孩子对家长给予他的启蒙教育深信不疑,如果是正确的,他会坚持不动摇;如果是错误的,但孩子没有发现,则会在这个泥潭里越陷越深。如果孩子的其他亲人也都和他的父母众口一词或做起事来保持一种风格,耳濡目染,错误的思想更容易潜移默化给孩子。
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观念都能决定家长会采取什么方式影响孩子,如果对头,就是孩子一生的幸运,如果不对,就将成为家庭教育的绊脚石和贻害孩子终生的罪魁祸首。
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当前家庭教育里妨碍孩子发展的两大问题,也就是前段文字所说的“绊脚石”。
一、由于某种原因,对孩子生而不养,生养分离。
可能是家长出现意外或忙于工作,比如经商、打工、外调等,孩子出生不长时间,就被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辈人,或由保姆照顾,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另一种情况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生活。无论哪种情况,都造成了生育孩子和教养孩子两者处于分离的状态。
孩子过早地脱离父母的监护,也就错过了家长观察孩子成长的一个又一个最关键的瞬间:孩子有了积极正确的思维和行为,得不到及时鼓励;思想和行为有了错误倾向,得不到及时有力的纠正,同时,很多隔辈人在教育晚辈时,溺爱孩子的心理极其严重,怕对不起儿子、女儿,又怕对不起孙辈人,对孩子就不能严格要求,即使严格要求了,也不能坚持到底,更多的还是对孩子百依百顺。等父母见到孩子,因为亏欠孩子的心理在作怪,不忍心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责备求全,只是不紧不慢地打听一下孩子在老人面前的表现,然后不疼不痒地说上几句了事,剩下的就是如饥似渴地用好言和物资加以补偿,全然没有时间和心情了解孩子内心潜滋暗长的种种不良苗头,孩子头脑中,正确的是非观也就没能在紧要的时期得以形成。孩子长期处在了监管和心理辅导的真空时段,其畸形心理也就极易产生。
二、由于某种原因,对孩子养而不教,教养分离。
有的家庭,孩子虽然在自己父母身边长大,但是由于他家长素质等方面原因,思想仍然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这使其在被生养之后和教育脱离。
有的家长性格粗暴,有意无意地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对他畏而远之;有的家长轻浮,使孩子在他身上学到了更多的狂傲、虚伪;还有的家长缺少远见,使孩子直接受到娇宠,孩子的性格变得刁蛮或懦弱。还有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放到了和别人比较的空间——比消费、比关系、比成绩、比参加辅导班的多少,但很少有比素养、比能力、比意志的,即使有,也多半是等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数落自家孩子不如某某家的孩子争气,殊不知,孩子的不争气绝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
对孩子放松管理和教育会有种种的理由,但什么理由在孩子健康成长、终身发展面前都是苍白和多余的,只有真正把孩子的终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是可取的。一个家庭,只有科学地陪伴孩子、只有孩子思想健康,才能保证他少走或不走弯路和邪路。选对了人生的道路,人生才能谈得上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