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思想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昨日一位诤友在群聊中指出,我这些年写的所谓作品都是情绪,各种各样的情绪,有的仅仅是情绪而无思想,也有的是情绪太浓,思想太淡,并且告诫我,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让情绪转化为思想。
软肋被别人戳中,总有些难堪和难受,随即进入到反思,我也知道,无病呻吟是让人讨厌的,怨妇的牢骚也是令人生畏躲避的。
你羞于启齿,不愿面对的真实被诤友义无反顾的揭示,使你自己也惨不忍睹见其平庸的真面目时,心思当然是罡风激起了千重浪,动荡不安。
我一向视自己过往的文字为日记,日思的记录,一记而过不过是素材,从没有当做作品,它们确实是我情绪的见证。
既然算不得作品,为何要公开发布?私密保存即可。
一位孕妇生产了她的孩子,这孩子长的丑,但她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丑而把他藏于阴暗的角落里,也还是让他在阳光下自然的成长,放养自如,在外界受点委屈刺激,久而久之也许会有虽面丑而有阳刚的气概,尽管他的丑貌让人见了生厌,尽管生厌了的人从此对他不屑一顾,或者远远的躲开。
作品的对面是读者,读者要看的是思考的结晶——思想,这思想就像一棵松树屹立在悬崖边成为一处风景,让人赞叹 欣赏,而情绪不过就是满山遍野的原生态的灌木杂草,毫无特色,吸引不了眼球,初见就审美疲劳。
情绪是什么,喜怒哀乐惧爱欲,是人都会有七情六欲,各种体裁的文字叙述都是在表达情感,情感是现实生活的反应,我写了我自己的真实的情感,或诗或散文或随笔杂文。
平凡者的琐碎记录确实没有高尚崇高的精神骨髓,达不到普世济世的意义,这还是才疏学浅的局限,火候不到,温水不沸。
纵观古今的文人,从屈原,陶渊明,曹操,李白,苏东坡,曹雪芹,鲁迅,哪一位的文章不是在情绪中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情绪是文学的土壤,情绪是文字的根基,情绪是创作的冲动,情绪是灵感的载体,没有情绪就没有文章。问题是,在灵感的冲动下根植于土壤里的幼苗是艾蒿还是梧桐,就另当别论了。
光鲜靠殷实的支撑,囊中羞涩反射出贫乏者的憔悴衰弱。
一个人身处沼泽地,他有的只是恐惧忧闷,张皇失措,他的喊叫自然是惊恐,谁愿意听到惊恐的刺耳声。
情绪随境遇的变迁而变迁,疼则喊疼,苦则诉苦,一切都是自然的反应。才高八斗者会从这苦痛中总结提炼出普世济世救人的崇高意义,而我也许少这个能耐,没这个水平。
我当然羡慕那些少年天才,或英年早成的人,活到知命之年的人还在燕雀屋檐下苟活,格局不大,怎能振翅叫嚣长空。
所以诤友的怨责,本意希望我拔高标准,有鸿鹄之志。
泥步修行,风雨兼程 ,总有些艰难。即是选择 ,何惧险阻,勇往直前。
拼一己之力,只能期望大器晚成。
我不成,自然有人会成,何须怨也。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