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堂前萱草花
文/石岩磊
我经常在道边见到一种橘黄色的花,形状酷似百合,但没有浓郁的香气,昨天上网查了查才知道它是萱草。古代游子远行前,会到母亲居住的北堂屋外种植萱草,希望亮丽的花朵能给亲人以慰藉,忘却思子之愁,所以萱草被誉为中国的“母亲花”。而古籍《博物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这是多么好听的名字!然而怎么可能仅凭一片黄花就能让母亲忘掉思念孩子的愁苦呢?写《游子吟》的唐朝诗人孟郊还有一首《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满院子盛开着萱草花,母亲岂能视而不见,只不过是她的心思已在遥远的他乡,意恐儿子迟迟归呀。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人之常情,而孟郊的母子情深格外打动人心,一方面是源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另外更是出于他发自肺腑的孝心。孟郊幼年丧父,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历尽千辛万苦供儿子考取功名,可孟郊屡试不第,一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50岁当上溧阳县尉的小官,终于得以将母亲接来同住。
或许忘忧的最好办法就是遇上高兴的事,当孟郊登科及第后,白天骑着高头大马游街,晚上尽情纵欢时,一吐多年的郁闷:“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大概早就忘了在老家北堂前种的萱草,而此时的老母亲应该仍在念念不忘儿子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
乐而忘忧的马蹄疾真的不能和不见堂前萱草花同框,母爱的付出永远不可能与报恩的回馈等量齐观,孟郊的诗句传诵千年成了经典,可老母亲倚着堂门呆滞的目光谁又能望见?眼前的萱草也许只能让他想起儿子临行前的话:“娘,您放心,儿子一定会出人头地,到时让您老享享清福!”可在母亲的心里,孩子的幸福才是最大的欣慰啊!
不知道现在路边的萱草花和唐朝堂前的“忘忧草”有什么区别,应当不会有太大的进化差异,所不同的恐怕只是没人再为母亲栽种它们,都是作为美化城市的装饰被种植了,它们有充足的肥料供应,有人定期浇水,这些萱草无忧无虑春风得意,只是头顶上的春晖一如千年以前那般慈爱和煦吧。
2019.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