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才身为蓬蒿人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看了古今中外的文艺史,很是伤感。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伟大的绝大多数的天才们,他们像牛一样勤恳的劳动着,可社会让他们吃的是草,而挤出来的是牛奶。这是几位前辈说过的话,但直到最近我才深有体会。
鲁迅先生谈过有关培育天才的土壤的文章。我早就想就这个题目谈谈我的感受和想法。

确实有很多的天才在不适宜自己生长的土壤中夭折。
年初,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生命最辉煌的年代离世,很让人惋惜,曾在中国最有名的大学毕业,读书据说破万卷,虽然我不大信这个数据,但她的散文与诗都写的很好,是很有创造力的诗人。
没有离世的但才华被霜雨所摧残的已放弃艺术生涯只求生活的也大有人在。天才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一个社会如果不能让一批天才茁壮成长,而让他们逐渐衰弱以至消失,是社会的悲哀。
没有天才的时代是平庸的时代,是让人厌倦的社会。一个天才的诞生,他就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是一个时代的财富,尽管社会上的庸人恶者会向他泼污水,会浇泥浆在他身上,把他本质的光泽包裹起来,经历一定的风雨以后,终究会露出他金子般的本色,钻石般的光彩。
我们今天的大学和图书馆之所以吸引人,有魅力,是积累了过去一个个时代的无数的艺术家,学问家的创造的成果,如果没有过去那些天才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文学院、美术院、音乐学院,就没有今天的文化基础,一切艺术的传承靠的是天才们的劳动。
过去有些被社会抛弃的天才,在人世像乞丐一样苟合着,漂流着,但他们不愧是天才,他们珍惜上天赐予自身的天分,尊重自己依附于生命的才华,他们以最大的努力,哪怕挣扎着也要令自身的那份天赋得以保存和提升。在生命离世的那一刻,他们无愧于心,他们的灵魂闪耀着炫目的灿烂光辉。后人是看得见这种光辉的。
天才们甘愿吃草,他们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像奴隶一样向社会奉献牛奶,也要实现天才们的梦和作为,虽然他们也愤恨社会给他们的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愿毁灭埋没自己的天才。他们最后总是用最精纯的正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天才的本性。
如果有人想要追随那些前人的步伐,那么就应该预备一颗吃草的和奉献牛奶的高尚的心,当今我相信还是有这种坚毅不拔的,为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天才的猛士。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忘记了,内容也大致忘却,已有些年头,却记得里面一个可耻的出版商说的一番话:“像那些大作家,卢梭、巴尔扎克、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的人物,要把他们的裤子藏起来,让他们永远呆在屋子里搞创作,不让他们到处乱跑,浪费创造成果的时间,别让他们的精力有一丝一毫耗费在不必要的娱乐上面。藏起他们的衣服,让他们出不了门,只能赤裸裸地呆在阁楼上创造更多的杰作。”
瞧,社会上的庸人和商人就是这样看待天才们的,他愿意使天才们永远处于奴隶的劳动的地位,贝多芬和莫扎特不就是被上层社会看作音奴吗?他们不欣赏天才本人,欣赏的是天才们的音乐,在乎的是天才们的作品,上层社会一边嘲讽天才,一边倾听他们愤怒的声音。天才们的成果被商人所占用,梵高生前穷困不堪,死后,他的作品价值连城。瞧,这就是天才的命运。
天才们个个桀骜不驯,却无法抗拒社会给他们难堪的境遇的安排,所以他们到死也是孤独的,死不瞑目,心还不甘。贝多芬走在路上干脆不屑搭理那些贵族。社会给他们的不公正,他藐视。
那些出版商想剥夺他们做为普通人的消遣和娱乐的权利。他们让天才们永远保持贫困失去享受生活的资格。
这类的天才:搞音乐的、搞美术的、搞文学的天才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他们为后来的天才张扬了一面旗帜,荣誉的旗帜,说到生活和享受,我想后来的天才们是决不会效仿的。但他们提供后来的天才们战胜苦难和卑鄙社会的勇气和信心;楷模的高尚的情操;顽强不屈的精神,为艺术不去计较得失的胸怀。
哪怕是饿着肚子,生着疾病,哪怕是用一双饥饿的眼睛,一副憔悴的面容去高瞻远瞩,他们不是为那些庸俗的世界而创造,不是为可耻的小人而创造,尽管他们的成果落入这类人之手,聪明的智慧的有眼光的商人们利用天才们的成果发财,成为巨富,但天才是为后来的天才而创造,是为后来的天才预备着培养更出色的天才的土壤。
天才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有些人喝得是牛奶,挤出的是垃圾,后者给社会带来的是恶浊之气。
我但愿今天的天才们首先享受到一份普通人的天伦之乐,而后再行驶天才的抱负,天才们有自己的天堂,不在乎吃的是什么,他们自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快活的游玩。
当天才们一旦被社会冠誉为天才,那他们就是最幸福的人。毕竟天才是极少数的。毕竟天才是不容易产生的,产生了又不太容易存活的。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