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调查研究是共产党员的传家宝
1962年12月到1964年5月,焦裕禄在兰考走过了他人生中普通的400多天,却留给了共产党人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在这短短的几百天中,焦裕禄下乡调研就有160多天,开会研究部署工作120余次,亲自起草了10篇针对发展生产、治理“三害”的调研报告。“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成为他开展调查研究的真知灼见,至今对我们开展各项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同吃同住同劳动”,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了解情况,解剖“麻雀”、科学决策。焦裕禄到兰考的第3天,就到了城关区老韩陵村,挨家挨户到群众家中访问,专门住进饲养员萧位芬老大爷的牛屋,与老人多次彻夜长谈,请教治理“三害”的办法。萧位芬老大爷告诉他:“想治沙最好种泡桐。泡桐喜沙壤、长势猛、不遮阳、扎根深,能挡风防风、压沙固沙。”正是通过和萧位芬这样的农民同吃同住交朋友,真心实意拉家常,焦裕禄了解到不少“三害”肆虐的原因,通过实地勘察试验,获得了治理“三害”的实用方法。到联系点调查研究,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成为焦裕禄干工作的鲜明特点。
“要蹲下来总结经验,蹲下来才能看到蚂蚁,深入下去才能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就是要找准问题症结,准确发力。来到兰考半年多后,1963年7月,焦裕禄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以下简称《设想》),这个《设想》比较全面的剖析了兰考多年来灾情严重的原因,提出要彻底改变兰考面貌,“必须治沙、治碱、治水,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关键,是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明确了要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级治理的方法。焦书记为了査清“三害”的来龙去脉,仅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对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摸清了“三害”发生演变的特点和趋势,做到了知其深浅、晓其宽窄、究其难度,打开了兰考发展的新天地。

“先顾好看,再顾吃饭”,焦裕禄在胡集大队村南种植泡桐树时用这句话统一了群众意见,调查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到方法多样、对策多样,解决问题。焦裕禄在调研中,党团支部、生产队长、妇女干部、社员代表……都是他召开座谈会的对象;探流沙、追洪水、査风口,每一种灾害发生时都能看到他前进的背影“这里可以栽上树,防风固沙,几年就是一片好绿林”“想法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这里可以种藕、养鱼……
他总是能及时地出现在群众的身边,听汇报、到现场、看效果的调研过程,成为他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总结经验的过程、成为他创新工作的过程。
焦裕禄同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生动地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求实精神,闪耀着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务实光芒。
(本文来自党的生活19年6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