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作者:纵横阡陌 (中国)
本期题图:梦如诗 (中国)
本期编辑:丰车 (日本)

19年杭州高作文《书生》
文\纵横阡陌
看到伍玉求老师在群里转发19年浙江杭州的高考满分作文,也不禁思绪万千,倒也是满怀踌躇,志在与这分辨满分作文获得者一比高下,打个高考零分作文,来衬托一下这位满分作文的优秀吧!
那篇满分作文,近乎白话文的样子,似懂非懂,其实本来看得懂的,只是想在保存一些脑细胞去做一些有关生计的事,遂看看题目,和看看前言,后面的就信口胡诌了。
如果按我的思维,这位高考学子可谓是少年老成了。因为,从我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确有三部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
我只是觉得有点奇怪的是,人生的三书本是人生的三个阶段,高考学子按正常的推测,只不过经历了无字之书,他又是怎么知道有字之书,和心灵之书的呢?
虽有疑问,却不愿深究,只想说说我理解的,人生三书吧。
人一生下来,当属无字之书,如同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连话都不会说,更别说行动了,随着年龄逐渐的长大,并且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的模仿和学习,尝试着在白纸上写下很多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来源他身边的环境,比方说,在打麻将的人群,小孩在堆积木的时候,把积木一推倒,说“胡了”。在菜市场,小孩便学会了讲价和吆喝“快来买新鲜的菜呢”!也许菜并不新鲜,只是吆喝着好玩而已。如果附近因为死人做法事的环境,小孩心灵上的那张白纸就会写满了跪跪拜拜,满是伤心痛苦的状态。环境不同,修行也因人而异。
这时那张白纸可涂可改。还不可能称之为书。因为尚未定型,真正的分水岭还是高中以后的事情了。
一旦走入社会,也应已成年,这时,应该可以做书了,或许就叫“有字之书”吧。有的人,把终身的事业托付给了“稀里哗啦”的国粹麻将,不分昼夜的在维修着那永不倒的万里长城。发扬了国粹的精华。成为专业人士了。有的人呢,却哼着“依依呀呀” 的国粹京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有人做成了“哼哼哈哈”的官场人士,也有做成了“嘻嘻哈哈”的临街商贩。也有做成了“嘀嘀嗒嗒”的极具传统风味的宗教人士。当然,更多的则是在“噼里叭拉”的风雨雷电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球的最表面辛苦的工作着。只有极少数“从不出家”的人,成了成功的科研人员。说三十年以前: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发的“。现在这句话还是彻底的改写了。搞导弹的发明了导弹,卖茶叶蛋的还是寻个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成了专家,拿剃头刀的却依然还是小本经营。足以养家糊口之用。
当人生的有字之书在这个年龄段写满之后。接下来的自然而然就是”心灵之书“了,当然,这也大概分两种吧,一种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心灵之书,一种是以文字表达出来的心灵之书,内容大致相同,只是细节略有不同而已,都是满满的对人生的感悟,倘若明白,红叶也会悟雨。一般的对人也不会高声大气的了,说话总是那么轻柔动听。说的都是告诫后人怎样为人处事的了,见到了别人,脸上露出的也都是充满真情和善意的微笑了。就是别人偶尔露出点不愉快,或者流露出心怀不满的情绪,也能理解,不再冲动了。在以后的余生里,心里装的也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有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也懂得了”朝看庭前花开花落,暮观天外云卷云舒“的真谛了。甚至,在某个秋日艳阳高照的天气里,心里也就自然而然的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远离尘世浮躁,逍遥自在人间的心态了。
同时,我想”心灵之书“也是人生最完美的终结篇了罢!

作者简介 孙翊斌,现居湖南新化,喜欢用文字表达心情,在文字组合上天马行空,没有一定规律,顺其自然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