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的都对,但我不听你的
文/松蓉
今早看了这篇文章,令人深思,在这里陈述一点个人的观点,与朋友们共勉。
从这个小故事开始吧:
寒冷的冬天,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着干着开始大汗淋漓,热得不行,就把衣服都给脱掉了。他看向一旁,怕孩子跟他一样热,就把孩子的衣服也脱掉了。后来,孩子被冻死了。
这个故事,你可能觉得荒诞可笑,甚至莫名其妙。但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不觉地、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想法,等同于别人的想法。
生活中,这样的事随处可见。
比如某商场明天打折促销,力度非常大,你很开心地将这个消息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你热情地告诉了几乎每一个住在附近的朋友,结果时间一到,跟你一同去“扫荡”的寥寥无几。
你就纳闷了,这么好的便宜他们为什么不占?其实,比起便宜,他们可能更注意高质量。
对于某一件事情的想法,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别人跟我们考虑的角度一样。这种心理,在行为学中被称作“虚假同感偏差”。
当对一件事情有想法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推己及人。别人想得跟我们一样。假设他们跟我们想的不一样,第一反应会觉得他们不正常。
再比如,你喜欢生活的平静与安稳。你的孩子正面临大学毕业,你情不自禁地就会对他说:“孩子啊,找个稳定的铁饭碗就好,不要折腾。”实际上,你的孩子是一块天生不怕吃苦的创业的料,但你看不到这一点,你认为他吃不了那种苦。无论你用怎样创业失败的故事恐吓,他都铁了心要去。这个时候分歧产生了,争吵产生了,矛盾升级了,关系破裂了。
“虚假同感偏差”发生了作用,伤了感情,也没了信任,甚至造成家庭关系里无法调和的矛盾。
你坚持认为他不行,他坚持认为你想法陈腐。这样的情况,往往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在微博上看了一段视频,一个小男孩得知妈妈坏了弟弟之后先是震惊,质疑,然后欣喜若狂,开心地说:“他可以睡我的床,玩我的玩具……”犹豫片刻,又加了一句“如果他愿意的话。”
我想,这个小男孩,是我们很多人的榜样。
不强加自己的意愿在任何人身上,能做到尊重对方。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避免“虚假同感偏差”所产生的不良结果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虚假同感偏差的存在,是基于我们每个人对世事的理解不同。
因为我们的阅历迥异,遇到过的人和事以及处理方式都不同,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认知已经深入大脑,所以做出判断都是下意识的。
第一点 克服“下意识”
当我们“推己及人”的想法出现时,不要盲目地急于判断。先在大脑里按一个暂停键,给自己充分思考的时间。
第二点 将心比心
如果对方跟你想法不同,想想这种与你迥然不同的想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可言。站在他的角度,听听他的看法,想想他的建议。
第三点 宽以待人
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跟你的想法一样,也不是你说服别人就等于你赢了。
对于观点矛盾的分歧,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它存在就好。
每个人的阅历、喜好和修养不同,观点产生偏差是一定的。哪有人会和另一个人的喜好相同的,可是,一定要争出个高下吗?当双方都无法说服彼此时,也不必非得陷入僵局。
学生时代,我曾问班上学霸找女友的标准是什么,学霸轻飘飘地回了我一句歌词:“会和我争论,爱却不磨损,没有不信任。”经典至极!
身边倘若有:“你一定要听我的、你一定要跟我站在同一边、你想的必须跟我一样”想法的人,我都敬而远之。
当分歧出现,我们没必要否定别人,更别对自己妥协。
“嗯,你说的都对,但我不听你的。”
2019.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