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英国记者写的纪实文学《我未尽的苦难》读完很是震撼,其震撼的程度不亚于看到《南京大屠杀》。
对于叙利亚,利比亚难民,深表同情。
难民们的苦难正是蛇头们的生意,是他们逃难途中警察们的灰色收入,是劫匪们荒野里抢夺的对象,他们躲避白道的追捕,因为没有合法的护照做身份证明,他们沦落到处处受黑道上的人欺诈和牵制。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这些难民中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有工程师,有设计师,有教师,有官员,有老人有小孩,一个个凄惨的故事发生在地球村上,他们的国家战争爆发,专制在残害他们,流离失所以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难民”。





这使我在电影电视里小说里看到的一个上个世纪初的中国,然而,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我看过《1942》,河南饥民大逃亡的故事,现在我们活在和平年代,中产阶级越来越多,全民已即将奔向小康生活,社会处于安定有序的状态中。
当土耳其海滩上遇难的红衣男孩一夜之间像海潮一样蔓延到互联网上,当我们看见成群结对的难民像人墙一般流落到别的国家的边界时,我们才知道这个时代,战争并没有消失,当我们吟诵着风花雪月时,真的有受苦受难的人在喝西北风。
地中海,爱琴海,埃及,希腊,土耳其这些地名,对于我们每一个没有去过的人来说,是无比美好而神往的,然而,这就是这些难民们逃难中所经历的地方。
这些地名是旅游胜地,有独特的风景,但是再美的风景也引不起逃难途中的难民们的欢愉。苦难的路途是那样漫长,落井下石的蛇头,警察,劫匪又是那样心狠手辣。
他们心中有他们的目的地,他们需要一份工作和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现实让他们辗转在逃难的路上。
海明威厌恶战争,表现一战二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我们看了无数的在战争年代发生的不幸人们的故事。对战争的恐惧不亚于对癌症的恐惧。
我今天要说的是人性,科技的发达,人性的进步,世界太平。

在战争中,在难民们的逃难途中,我们见识了太多丑恶的人性。不尊重生命,不顾别人死活,只为一己私利,坑蒙拐骗偷不仅仅发生在逃难途中的难民们身上,在和平世纪到处都有,只是难民们逃难远方,流落到荒野容易給那些恶人们机会,但在我们的周围,恶人,坏人,骗子所出的损招是一样的 ,往食品里摻毒的商人,为了回扣在病人身上多安支架的主治医生,在为了赚取培训费正常上课不好好教,放学以后再补课讲重点的老师,还有那些雁过拔毛的贪官污吏们。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假恶丑的性质是一样的,贫贱平民百事哀。所以真善美永远是人们追求的理想。
我们常常谈到以人为本,假如整个世界的人文素养都有所提高,没有专制,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丑恶,没有你争我夺,没有尔虞我诈,人民民风淳朴,安分守己,在各自的岗位各尽其能,享受兴趣劳动,发挥特长,积极创造,衣食无忧,世界大同,那该多好啊!
我想这才是整个人类奋斗的目标,消灭战争,让真善美越来越多的覆盖假恶丑 ,那些高智商的有正义感的能担当救世主的精英们领导人类共发展共进步,。
这就是普通 老百姓的期望。

2019年7月9日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