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孩子参与,是使孩子形成责任意识的关键
严新权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很多对家长的辛苦视而不见、对家里的事务漠不关心!
那么,这些孩子是天生很冷漠、很懒惰吗? 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孩子形成上述家长所说的那种心理特征,其原因还在他们当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改变。
有这样几个案例能够说明以上问题:
一位年轻的家长领着一个大约4、5岁的孩子去打水。她的孩子一手牵着她的手,一手拎着一个蓝色小塑料水桶。母子走道小区的投币净水机前,妈妈掏出硬币刚要投入投币口,孩子拉了拉妈妈的袖口和妈妈商量说:“妈妈,我来投。”妈妈笑笑了,把钱交给了孩子。孩子翘起小脚,把钱投到了净水机里,然后把水桶放到平台上,最后按下灌装按钮。母子很默契地相视一笑……
第二个案例也是一个家长和孩子打水的故事,只是水已经被拎了回来,爸爸没有一个人拎着水桶,而是同他6、7岁的儿子一起抬着有说有笑地往回走,尽管父子“抬”得很“蹩脚”——爸爸太高,孩子只到爸爸的腰下,水桶还因为他们父子的身高差而倾斜着,可贵的是,父亲没有嫌孩子碍事,没有嫌孩子走得慢,他始终愉悦而又配合地维持着孩子那份参与劳动的欢喜……
第三个案例是:一对夫妻送宝贝去幼儿园,但他们谁都没有抱着、背着宝宝,也没有替孩子拎书包,而是任由孩子自己背着书包蹦蹦哒哒地在雪地上小跑或打出溜滑,偶尔他们提醒一下孩子要注意安全……
第四个案例是本人(严新权)与自己女儿之间的事:女儿上高中时,看我穿的衣服样式有些老旧,想给我一个惊喜——休息日在商场为我买回了一件新式的T恤衫,然后高高兴兴地地让我试穿。但我觉得这件衣服不太合乎我的审美,试穿后就轻率地说了一句:“怎么买了这么一件衣服。”很快脱了下来并随手将它丢在沙发上。孩子一声没吱地进了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当时我女儿的扫兴、失望可想而知!后来本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言语和动作伤了孩子的自尊,就故意经常把那件T恤衫穿上,又找了一个时机对她的这份孝心进行了表扬,还告诉孩子有很多人夸我穿这件衣服显得年轻和不落伍了……孩子终于高兴起来,表示以后还要为我买衣服当参谋……
综上所述,我们的孩子懒惰、对家务不感兴趣、对家长不够关心的原因,很可能是在他们本想积极表现的时候,不曾想遭到了我们的拒绝或奚落;很可能是他们想体验一下劳动的快乐、想向家长表达他们的孝心、想获得一些成功的喜悦,但由于我们家长的种种顾虑、种种不耐烦致使孩子乐于体验生活、乐于参与奉献、培养独立自强的激情被浇上了一瓢凉水,若是他们的这些好意和热情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否定,孩子自然也就越来越懒于实践、越来越不屑于与家长一同探讨什么、一起经历什么、一道承担什么……
孩子平时勤奋与否、和家长亲近与否、责任意识强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他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他们做对了,你及时地欣赏他、表扬他,他们就会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到一个又一个发力的新起点,就会在行动上动力十足;他们做得有瑕疵时,你和气中肯地为他提出改正意见,他会感激你、信任你,会尊重你的意见;他该前行而又犹豫不决时,你鼓励他、支持他,他会勇气大增、信心大增。
只要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动机没有错误,只要我们家长不嫌他碍手碍脚、不嫌他做事没有你做得漂亮和有效率,只要你不否定孩子的进取心、不舍不得让孩子劳动和锻炼,孩子会保留对家长的那份孝心和对家庭的忠心;孩子会保持对家庭和社会事务的关注和执着;他对学习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服务意识也就会越来越强;他对他自己的未来、对社会和国家的未来的憧憬也就会越来美丽、越来越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