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古都的时光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灯下,浅书墨笔,时光成了我笔下的永恒。心在唯美动人的故事里游走,在轻歌曼舞中欢颜。行走在古都南京的时光里,领略其魅力风采,沧桑巨变。流年划过,一半惆怅,一半清欢。廊檐窗外,诉不尽心语万千;庭廊阶前,看不够花飞花谢。让心跟着去流浪,忘却尘世纷乱,身心明净……
“钟”声长鸣励民行
中山陵位于南京钟山南麓,与朱元璋的明孝陵毗邻而居。景色优美,气势不凡,建筑上也有新意。据说其造型像一座顺着山势斜卧的巨钟,名为“自由钟”,寓意“唤起民众,以建民国”。
可这自由钟得从空中才看得出来,就像纳斯加之线,不乘飞机的话,是无以见真容的。去过几次中山陵,从没产生过“钟”的联想,更无从被“唤起”,直到后来为写文章,查了资料才知其真相。独具匠心的巧思,反倒成就了一个黑色幽默——所谓自由,不过是座空中楼阁。
从地面上看,中山陵则很象明孝陵。只不过没有那样大的规模,没有享殿,神道和坟山;牌坊上写的是“博爱”,不是“孝陵”;主色调是代表青天白日的蓝和白,因此赋拙诗一首:
陵如钟貌唤民行,蓝瓦流光白壁莹。翠柏苍松山拱立,先生千古留嘉名。
中国人向伟人表达崇敬,总要把他造成神,高高的筑起神坛,供万人朝拜。以当年贫瘠之国力,修建这样浩大的工程,好象非此不足以表达对国父的爱戴,却不知这恰好偏离了他所要带给中国人的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不幸成了谶言,就连他自己也不能避免身后成神,可见革命离成功之远,中国离民主之远。电影《宋氏三姐妹》里有这样的画面:先生扶病上北京商讨国事,躺在病榻上被抬下火车,周围人群一片的“万岁”声。先生痛苦的自言,“喊什么万岁呀,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明白,现在已经没有皇帝了!”推翻了皇帝的先生,不喜欢当皇帝的先生,终于还是躺在了皇帝的陵寝里。这又是一个更为深刻的黑色幽默,不知地下的先生,对此会发出怎样的苦笑?
“青山有幸埋忠骨”,孙中山埋骨于此地,是钟山之幸,南京之幸。当年的建设固然隆重,之后的维护也不怠慢,已落成九十多年的中山陵,至今完好如初。但岁月总要留痕,新坟终成旧冢。我想,若非那些验明正身的文字,当千百年后的人们来到这里,面对两座差不多式样,又差不多古旧的浩大陵园,恐怕不一定能分得清谁是君王,谁是国父。
天王府邸“总统府”
在许多历史纪录片中我们都见过这个门,特别是解放军战士占领总统府时那个经典的欢呼画面。这个门楼的原址为清朝两江总督署门,太平天国时改建为“皇天门”。清兵攻破天京后将门拆毁,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新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方古典式门廊。1948年前,门前正中悬挂“国民政府”大字横匾,1948年后改用木制包金箔的“总统府”三个大字。
总统府现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明代时,这里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朱高煦的汉王府。清代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王府。辛亥革命后,1912年元旦,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先生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这里是国民政府所在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这里被日军第16师团部和汪伪政府所占。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里仍为国一一1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改为“总统府”。解放后一直作为江苏省政府的办公场所,至1982年后陆续迁出。
总统府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为9万平方米,分中区、西区和东区三个区。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从中区开始参观。首先是敞开的大堂,梁上悬挂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字匾,讲解员介绍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仪式就在这里举行的。过麒麟门、中堂来到总统府办公大楼子超楼。此楼是1934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建。林森,字子超,故人们称此楼为“子超楼”。楼的外观呈凸字形,门口的台阶有10层,寓意“双十节”。 蒋介石办公室在二楼东南侧,办公室、会客室和休息室共三间。对面为副总统办公室,余下是总统府所属机构办公室。东区清朝时是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在这里建东花园。当年建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楼台亭阁等,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时被毁。国民政府于1934年在此建行政院办公厅。行政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掌理内政、外交、军政、文化等行政事务。西区又称熙园。熙园明代是汉王府,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取名。清朝时是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熙园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小桥流水,亭台阁榭,粉墙竹影,曲径通幽。园区布局讲究,景观寓意深刻,充满诗情画意。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山先生的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就在园内。起居室楼上是卧室和办公室,楼下是会客室和侍卫室等。1946年国共谈判曾在这会客室举行。起居室南面是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陈列馆。以天王宝座、书房、后宫、机密房等模拟景观,再现天朝宫殿的昔日辉煌。园内还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等。
回望这座见证600多年国运兴衰的建筑,不禁感慨万千。当年平民皇帝朱元璋叱咤风云,开辟了300年大明江山,汉王朱高熙在这留下星星痕迹。康乾南巡,皇恩浩荡,却难保盛世永续,大清在这咽了气。太平天国的奢华,只昙花一现。命运多舛的中华民国,承载了太多的内忧外患。百万雄师,摧枯拉朽,蒋家王朝土崩瓦解,解放军战士在总统府大门上欢呼雀跃。人们在此追忆沉思,华夏五千年,改朝换代,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断上演象牙筷定律,黄宗羲定律。园中的砖瓦草木见证着历史。
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翻开中国历史,这个城市作为一个政权中心作为一国之都,就像花开花落那么令人猝不及防,怅然若失。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1残破的旗帜,文人墨客读它,江湖奇人也在读它,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这个城市尊贵的气息,却不能预先识破它悲剧的心跳。
八百年前,一个做过乞丐做过和尚的安徵凤阳人朱元璋,在江湖奋斗多年以后,选择了应天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风华绝代,可惜风华绝代不是这城市的命运,很快明朝将国都迁往北京,将一个未完成的首都框架和一堆王公贵族的墓留在了南京。一百多年前,一个来自广东的“拜上帝会”的不成熟的基督徒洪秀全,忽然拉上一大帮兄弟姐妹揭竿而起,一路从广东杀到南京,他们也非常宿命地把这个城市当作太平天国的目的地,可是这地方也许有太平而无天国,也许有天国就无太平,一个湖南人曾国藩带着来自他家乡的湘军战士征伐南京城,踏平了洪秀全的金銮梦。
多少皇帝梦在南京灰飞烟灭,这座城市是一个圈套重重的城市,它从来就不属于野心家,野心家们对这王者之地的钟爱结果是自讨苦吃。似乎很难说清楚这城市心仪谁属于谁,但是它不属于谁却是清楚的。
再无王谢堂前燕,满街吆喝卖烤鸭
步入秦淮河,慢行夫子庙,再读乌衣巷,秦淮河没有了朱自清笔下的“七板子”,乌衣巷没有了“旧时王谢堂前燕”,有的是琳琅满目的各类糕点,商家店铺及电声的卖烤鸭的声音。这座城市上空有个灿烂的文明大光环,这光环如今笼罩着十足平民的生活。这城市的大多数角落里,推开北窗可见山水,推开南窗可见历史遗迹。由于不做皇帝梦,不是什么京城,所以城市不大不小为好,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徒步代车。
傍晚时分,徒步在夫子庙的街巷里,一些奇怪的烤炉开始在街角生火冒烟。无数的小店主与鸭子展开了遍布全城的战役,他们用铁钩子把一只只光鸭放进炉火之中,几乎每条街巷都能闻见烤鸭的香味,黄昏时分,当骑车下班的家庭主妇们在回家途中顺便准备一家的晚餐,那些油光光的烤鸭和先期制好的盐水鸭以及鸭肫鸭头鸭脚之类的,一个庞大的鸭家族已经在各家熟食店的橱窗里恭候他们的挑选了。不知道南京人一年要吃掉多少鸭子,还有鹅。此次采风,每次的中餐和晚宴,第一道菜必是桂花鸭或者盐水鸭。那么多鸭子顶着霞光来到南京,为一个城市永恒的菜单奉献自己,这也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传奇。是鸭的传奇,也是南京人的传奇。我从来无意去探究其中的起源,但无意中读到一个意大利人的小说,写一个没落潦倒的贵族家庭设宴招待一个贵宾,主人所想到的第一道菜便是鸭肉,我不禁会意地笑了,看来鸭子成为这个城市的朋友不是偶然的,勉强也好,自然也好,食物里面确实是可以拉出一条文化的线索的。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使每个地方的日常生活趋于雷同,但有时候一只鸭子也能提醒你,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缅怀和梦想。
见到秦淮河了,我则一直盯着对岸那面照璧和旁边一家酒楼的外墙上写着的“秦淮人家”四个大字。恍惚觉得这几个字很熟悉,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上面的题名隔得太远,也看不清。岸边泊着一排游船,还有几艘悠闲地徜徉着,河水映着船上的灯火,叠影重重,有些不真实的绚丽。于是很自然地又想起一首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狠,隔江尤唱后庭花。”
想像当年秦淮河的繁华,桨声灯影,歌舞升平,再看今日此地之热闹,恐尤胜当年。不由感叹:南京哪来的这么多人?!
秦淮河两岸是很大一片的步行街商业区,从秦淮河桥上走过,没有了河上的绚烂灯火,人也即刻少了许多。远远地望见一条幽静的小巷,巷子口的门楣上写着乌衣巷。有些疑惑地走过去,乌衣巷不是没有找到很确切的位置吗?走近一看,果然。这里也只是乌衣巷的一部分。
刘禹锡的那首诗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这首诗知道了乌衣巷,也了解了东晋的一些历史。只是,看着眼前这座明显是重修的甚至还算崭新的巷子,真的很难跟那个乌衣巷联系在一起。又或许大家惦念不忘的其实只是那个名字?就像走过乌衣巷看到的李香君故居,也不过像是见到了某个认识的人,不由在心里呼道,哦,李香君!谁又会真正去探索李香君此人?
李香君故居已到秦淮河步行街的边缘,旁边有座牌坊,写着古秦淮。古秦淮?走过秦淮河,没有感受到昔日的金粉奢华,也未见历史的沧桑,十里秦淮,六朝烟月,早已斗转星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秦淮风光依旧,只是将那份繁华换成了现代人的喧闹。
梵音袅袅,佛香飘飘牛首山
入了牛首山,沿着铺好的木质栈道一路蜿蜒上行,其实这里夏季的风光也是值得你驻足的,现在正是夏花灿烂的时节,红的白的黄的粉的,映衬着山林的秀丽。夏风拂耳,竹声萧萧。沿着登山步道曲折而上,听着山间微风拂过吹动花草发出“沙沙”声,回头眺望,远山层层叠叠,很有成就感。但终究会给人“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伤感。
众人走在木制的山间栈道上有些颤动,给人以不踏实的感觉,但要比沿着平缓的盘山公路安全得多了。景区内不时有游览车在盘山公路上呼啸而过。毕竟出门在外,安全才是第一要务。路两旁的竹子很茂盛,一株株翠竹高耸挺拔、郁郁葱葱,清风起处,随风摇曳,仿佛在对游客们招手致意。这些翠竹不仅给这座小山增添了几分秀美和灵气,也多少弥补了我想要一睹竹海的缺憾。
走不多远,一座刻有“佛顶寺”字样的大门就矗立在我们面前。佛顶寺内,梵音袅袅,佛香飘飘,让人心中平添几分佛性。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回廊的栏杆上镶嵌有一朵朵铜制的莲花,房顶的两角上大都嵌有金色的牛首饰物。
寺前草丛中散布着特制的小音箱正在播放着音乐。草地上有几个石刻的小和尚似乎在诵经打坐,煞是可爱。不少人或坐或躺,在草地上小憩,有的人还支起帐篷。每个人的内心大概都有如此的情结,那就是在闹市之外,寻得一处修身养性的净土。有山有水有佛性,便是好的去处。
再往上走,应该就是久负盛名的弘觉寺塔了,也就是佛顶宫之所在。寺塔看起来就在不远处,而且山势也较为平缓,但真正走过去,却显得遥不可及。及至登到塔下,已然是汗透脊背。弯弯绕绕的山路,的确不能用平常的经验去衡量。站在塔下,登高望远,一切尽在苍茫之中。这里的山风比下面强劲了许多,确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佛顶宫佛门洞开,尽迎八方信众。娑罗穹顶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宫内有八层,由地上部分的禅境大观和地下部分的地宫构成,可乘坐
电梯上下。室内墙壁上贴有巨幅壁画,多与佛事有关,其上不乏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禅境大观里,仿佛藏有万千气象,金身释迦牟尼像侧卧在缥缈的仙境之中。但见礼佛声声,佛光点点,信众们围绕在释迦牟尼周围,双手合十,默颂佛经。
坐电梯随缘下行,准备去千佛殿、万佛廊去看一看。佛门净土,每个人都需脚穿鞋套,顺行瞻礼,止语轻行。佛廊墙壁镶嵌有各色佛像,佛态自然。菩萨们脚踩莲蓬,手持莲花,栩栩如生,仿佛在给人间遍赐福音。殿内金碧辉煌,宫中人流如潮。在供奉有诸圣舍利的香案前,游客们纷纷伏地跪拜,其恭敬虔诚的程度令人肃然。我向来不信鬼神,亦不信佛,更无跪拜的习惯。我觉得,千佛万佛不如心中有佛,千拜万拜不如心中有爱。
从佛顶宫出来,精进上行,不知不觉间,心中已有了几分禅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