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三国之初心
文/铭滟 (山东聊城品书会)
听过这样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是人生至此,还就是很想再读一读三国那个缤纷的岁月,于是4月下旬,做完世界读书日的纪念活动之后,开启了聊城品书会的品读经典—品读三国。
这次品读三国,我是先从《三国志》读起,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就是曹操的传记,读的版本是裴松之注引的,补充,解释,内容比原书丰富了不少。平行阅读的是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专题性的解读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很好,其中有特别想领悟的部分。然后才翻翻《三国演义》回忆耳熟能详的这部文学经典。
年轻时候读过的书,如今再看,着重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感兴趣的部分,印象深刻的人物,读到的文字背后的故事,已经随岁月在更新了。
这就是为什么要品读三国:
一、三国时代太波澜壮阔了,人物众多,大将、谋士、故事、演绎,十几岁、二十多岁读过的,怎么能成为永恒的记忆?这些岁月如梭织下了那么多的时光锦,值得静下心来,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回顾一段经典历史,以史为鉴,梳理自己的过往,想象着未来的一年,两年…。
二、品读《黄帝内经》领悟到以和为贵,和的前提是尊重;和的目的是寻找合适的舞伴,为了可以翩翩起舞,让自己变得自在,自在天年。那么品读三国呢?在群雄逐鹿的故事里,在曹、刘、孙的成长史中,懂得了欲望和理想的区别,理解了人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领悟了分分合合的选择都是呈现一个真相……
三、十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还不在其列,只是一个奋武将军,在集结起来作战时,大家止步不前的时候,曹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带头进攻,在酸枣有这么多屯兵,却无法劝大家出兵,“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和夏侯惇才会扬州募兵,开启加速发展期…
正义之师举不起正义之剑,袁绍不是在官渡之战才显颓势的,心里没有天下,如何可以拥有?
历史本身就是一本书,但是世人在尘埃里忙碌,往往来不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