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古风*国耻
(洛阳四绝)
——七七卢沟桥
铁蹄踏破卢沟桥,
晓月泣泪石狮嚎。
满目焦土血漂橹,
遍地火光鬼当道。
不屈冤魂三千万,
呐喊国耻声未销。
巨龙腾空问苍茫,
小丑觊觎想试刀?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抗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原来是冯玉祥的西北军。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西北军的一些零散部队退到了山西,经张学良整编,组成了第二十九军。
前身
西北军
军长
宋哲元
著名战役
喜峰口战斗
建立时间
1931
军长
军长宋哲元
宋哲元,字明轩,188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城关镇赵洪都村。幼年家贫,刻苦读书,13岁从军,17岁入陕西老帅陆建章创办的随营学校学习。后入冯玉祥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1922年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1924年10月冯部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都统。

宋哲元是最受欢迎的一个
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里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承德街头到处贴着"人不劳动,不配吃饭"等大标语,多年死气沉沉的承德街市为之面目一新。宋哲元还在承德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枪、20响驳壳枪。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热河人民夹道相送。
1927年5月,冯玉祥和西北军诸将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宋哲元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11月兼任陕西省主席。1929年冯玉祥反蒋,被阎锡山软禁在山西,宋哲元遂代理国民军总司令,率部出潼关进军河南。奈何失利,后退回陕西。
宋哲元墓位于绵阳市东2.5公里的富乐山宝盖峰下。坐北向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墓地曾受毁坏,1978年重建、整修,1979年对外开放。由园林和墓莹两大区域组成,园内筑有高4米余的石质方柱形神道碑,碑的正面系冯玉祥亲题碑文“故上将宋哲元之神道碑”,背镌国民政府对宋哲元的加褒抚恤令和追认上将之令。碑后是一座高6.5米的石亭,名为八德亭,亭呈八柱半球状顶,亭柱内外刻多副挽联,其中,朱德、彭德怀所赠者全文是:“一战一和当年发生瞬间可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于九泉。”原国民党要员的题词、挽联亦被修整恢复。园林后的土坡上为墓冢区,墓前是占地约800平方米的祭坛,陈置石桌凳和石香炉等,坛后即坟茔,冢底周长约25米,底边砌青石,坟顶为圆形,高约3米,墓室由石砌成,停放宋哲元灵枢。陵墓环境幽雅,依山作势,园内松柏翠郁,绿草如茵,布局谐调,气氛庄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