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短暂的西山之行,留下许多美好记忆,甜蜜而令人向往。 仅此一年,我似乎成熟多了。
回忆洛宁县下峪镇上庄小学勤工俭学
1960年人们的生活太困苦了。家中我兄妹五人,母亲照管不过来,爷爷送我到西山下峪随父上学,开始了一年的西山学习生活。
上庄小学在下峪公社上庄大队,学校由故县和下峪两个公社学校合并而成,因此规模较大。校长陈明昆,班主任丁守贤,我父亲是学校教务主任。
那时农村还吃食堂饭,学生们从农村食堂领来粮食交到学校学生伙上,领取一周六天的饭票,靠勤工俭学拾柴或采野菜交到伙上领取菜票。学校还开展了各种各样勤工俭学活动,增加学校收入,贴补学生生活。
学校办有一个烧石灰窑,利用劳动课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寻找石灰石将窑装好后,再组织学生上山割茅草,备足柴草再烧窑。割茅草是件又脏又累的活,干茅草很扎手,这我不怕。但我最怕蛇,听说草丛中经常有蛇。有种叫“草上飞”的蛇能飞起来袭击人,还有剧毒,我更害怕,总是防着。割茅草时总是先打下茅草,看有没有蛇跑出,然后再动手割。真是打草惊蛇。
学校还养有一群羊,四十只左右。四年级以上各班轮流喂养,雨天在圈内喂干草,晴天把羊赶到山上去放。每逢周日,学生都放假回家,学校工友去放羊,有时我也陪同工友去放羊,我很高兴放羊。我们赶着羊满山转,看风景采野果,玩得很开心。放羊时常有小羊跪乳,这一场景使我体会到母慈子孝,爱意融融。
学校有一个兴趣小组,制作石膏工艺品。每周活动一次,有兴趣的同学都可参加活动。当时不允许塑神像,也不准塑伟人像,只能塑造工农兵。学生们将调制好的各色石膏糊倒入各种模具,塑造出各种人物形象。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既能使学生们学到了手艺,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勤工俭学活动不但为学校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使学生从小养成劳动习惯,从小热爱劳动。培养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