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散文〕
文/王世杰(陕西延安)
一个人,如果去了另外一个世界,还能被活着的人追忆和怀念,那么,说明他在生前一定活得充实、光明和精彩,有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永远怀念的忘年之交孙孝义。
起初的相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他在我的第二故乡、具有红色背景的富县直罗镇担任公社书记。平时,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不管你是国家干部、职工,还是村子里的普通农民,从不拿管辖一方的官架子。他的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和霭可亲的风格,不仅赢得了全体百姓的爱戴,也让我刮目相看和非常崇敬。后来,由于不断地交往,我们两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在日常的交谈中,令我印象和记忆最深刻的是他有一段话:“当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最起码心里要有老百姓。你要不为他们着想,不为他们办事,不就枉然为官一任,不就愧对了党和国家那么多年的培养教育?”他的言行,也正是践行了他的这么一番执著的胸怀。
在他的眼里,群众的事情没有小事,群众的利益比天大。平常下乡,他总是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一进村子,就和村民们凑到一起拉家常、说说笑笑,融成了一片。他走进农民家里,总是问这问那,了解他们的疾苦,耐心的程度,不知让多少人感叹和佩服。不仅如此,还常常把自己身上仅有的饭钱,也贴补给了家境困难的农户。
到了田地里,他总是挽起袖子,和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存在的现实问题。由于有足够的第一手材料,他在制定农村发展规划上,就有了许多好的点子。为了山区农业的尽快发展,他费尽了心思,操碎了心,以至后来积劳成疾。为此,乡民们每当议论起来,就无不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一位与人民群众一条心的好书记。
后来,他升任了县法院院长,还十分关心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农业生产与农民们的生活。有次他从外省办案回来,路过我家乡的村子。正好那天我也回村遇到了他。当闻讯赶来的村里人听说孙院长要徒步上山,去看利用“山地水平沟”技术播种的玉米,大家纷纷劝他说路远坡陡,不好行走,还是不要去,听听村民介绍就行了。然而他态度坚决,非要亲自去、亲眼看个究竟,便毅然上了山,累得满头大汗,连衣裳都快要湿透了。当看到庄稼长势非常好时,甭提他有多高兴了,用手抚摸着一株株玉米,就象亲切地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们。
这件小事,在村里相传了很长时间。如今虽然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村民们一说起来,还是激动不已,心里仍然是热乎乎的。有人还说,所有国家干部都能够象孙院长那样,该有多好。这,就是人民群众对他的最高评价。
临去县法院报到的头天晚上,老孙留我在家里吃了顿便饭。闲聊中,他感慨地说:“我真希望组织上先不要调我走,让我再呆上一段时间,我保证要在三年之内,让全社的面貌得到大的改变。”就是这么一段闲谈之中的话语,让我不知回味了多长时间和让我受用一辈子。就是如今回想起来,还禁不住一阵心热,甚至眼睛湿润。我在心里庆幸,这一生曾结识过这样一位朋友,也算是人生中一个最大的满足了。
是的,他对工作总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雷厉风行的精神,只要是认识他的人,都会一清二楚。记得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实行责任制的时候,他刚到任不久,见公社干部作风松懈,工作效率不高,民众时有微词。他就在会议上与大家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语重心长地谈心,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干部们的精神面貌,一下子得到了很大改观。
当老孙听到群众反映教育质量不高,便骑着自行车亲自下乡,跋山涉水,几乎跑遍了全公社几十所乡下小学,摸到了第一手资料,很快就制定了教师工作岗位责任制,使全公社的教师们迅速掀起了比、学、赶、帮的热潮,也使直罗镇的教育状况,在短期内得到了显著提高。当时,我还曾经以《书记亲自抓教育》为题目,在当时的《延安报》(今《延安日报》)、《陕西农民报》(今《陕西农村报》)上报道过这件事情,在广大的区域引起了积极反响。
老孙是一个耿爽、严于律己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从来是以“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不收受任何人的请客送礼,就是谁送给他一把蔬菜、一包香烟也不行。只要是需要办的事情,你就是不说好话,不递一支香烟,也照办不误;如有不合规矩的事情,就是天王老子来说情,也不会给予办理。
曾经,闲聊时听一位年轻法官给我讲过,有次县人民政府招待所的一位在法院打官司的当事人,给孙院长送去了八百元钱,想让他在案子上给予适当关照。他当时就很不高兴并严词拒绝。不料那人放下钱,一溜风不见了。孙院长立即拿着钱,追到那人家里,不仅原数退还,并对其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和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想起来在如今的经济社会这点钱算不了什么,可在当时,那些钱几乎是一个副处级干部省吃俭用半年也积攒不到的工资。后来,由于法院的公正判决,那人还专程登门道歉和表示谢意。
在直罗公社工作时,他就顶着很大压力,处理过多起包括公社干部在内的违法乱纪的事情,让众人无不心服口服,拍手称快。
在他走过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过富裕优越的日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花两千四百元钱安装了一部私人电话。也在那个时候,老孙因年龄的原因,从法院院长的位置上卸任退休了。由于他装不起电话,有了急事,就跑几里路到我这儿打长途。我曾开玩笑地问他,为啥不就近在法院去打电话,他说“咱已经退休了,就不能再用公家的电话,那是占国家的便宜。用你的电话,那是咱俩的个人交情”。还不仅仅如此,他连初装费只要三百六十元钱的有线电视也是向他人借钱安装的。对于老婆、孩子们的埋怨,他总是说,虽然生活上不怎么宽裕,但活得踏实,活得心安理得。
作为一名当了几十年领导干部的他,况且在法院院长的位子上干了两届,在一个县域范围内,也算是名人或者举足轻重的人物了。然而,他竟然寒酸到了如此地步,也许有人打死都不会相信有这等事,可是我却会打心眼里去信服。因为,我对他实在是太了解了。他,就是这么一个从不向组织伸手、从不见利忘义、从不为钱折腰而自甘清贫的人。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着他的一段话:“人活着,就是要有点精神,要有气节,绝不能在死后让人骂娘。”这铮铮的话语和他一生的言行,足以完满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真正含义。
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却从没有因岁月的不断流逝,减弱对他的思念和感情。反而,我总觉得他依然地活着,活生生地矗立在我的心里。似乎,他就在我的面前,与我说笑,与我亲切交谈。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网名葫芦河,西安市阎良区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微信公众平台《洛滨文学》总编。曾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等数十家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首)并多次获奖;因被转载大量文字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点击平台名“鄜州月”可看到更多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