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忠阴云笼罩的侠气微光
李 清
今天,看完由国家京剧院演出张建国主演的全本《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一出京剧的传统大戏,生、旦、净并重,诸如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等许多的表演艺术家都曾主演此剧。尤其是近来,大导演陈凯歌将此剧拍成同名电影,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同名电视剧,造成广泛的影响。
《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所著杂剧,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 赵世家》、刘向《新序 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国忠臣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义士程婴舍弃亲生抚养孤儿,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这出戏还具有世界影响。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3~1755年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随后,英国谐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及马约瑟的本子,重新改编了《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的震动。所改编的《中国孤儿》,其故事情节与《赵氏孤儿》有所不同,但基调大致一致。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人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作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
关于此剧的主题,我想不必多说,大家都会理解。但是,我有一点独特的感受,就是仿佛看到笼罩在愚忠阴云下的一点侠气的微光。
故事的起因,是晋灵公与屠岸贾在桃园叫啸楼上用弹弓弹打百姓,魏绛、公孙杵臼、赵盾等忠臣闯入桃园劝谏晋灵公,与屠岸贾发生正面的冲突。弹打百姓的罪魁祸首是谁?我认为当是晋灵公。晋灵公提出要取乐,屠岸贾先是建议美女歌舞,晋灵公不乐意,屠岸贾才有建议弹打百姓。这样看来,弹打百姓的决策是晋灵公做出的,魏绛们的矛头应当直指晋灵公才是。只要晋灵公有所悔改,屠岸贾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可是在戏中,魏绛们的矛头指向的是屠岸贾。赵盾此时有几句唱:“奸贼做事欠思量,不该酒色惑君王,引诱主公把乐享,弹打百姓人受伤,手摸胸膛想一想,此事应当不应当。”这样一来,所有的罪责全部砸在屠岸贾的身上。晋灵公后面出场,授意屠岸贾杀赵氏满门,可见是杀人的真正的凶手。赵武长大报仇,应当找晋灵公,而不是屠岸贾。在戏里,晋灵公后面没有出场,赵武在魏绛的帮助下,杀死屠岸贾了事。那么,晋灵公应当还是高高在上的君王,魏绛、赵武等还是要忠于君王。忠于君王本是没有错,但是过分的忠就会变成愚忠。
“忠”,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想想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先秦时期,“忠”表示各种人际关系的可靠程度,具有广泛的社会实用性。自秦汉封建专制形成之后,“忠”便成为君王对臣民的单向的绝对要求。“忠”的变现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就是“愚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的天空,笼罩着就是厚厚的愚忠的阴云。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说过一句话:“夫君之可爱而臣不可犯上,盖夫莫大之义而万世不可易也。然桀、纣为不善而汤、武弑之,而天下不以为不义。”意思是,对贤明君王可以忠诚,对罪孽的君王可以杀掉。可是,王安石的声音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这阴云之下,还有一点微光,那就是小人物身上表现出的侠气。《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有两个门将,一个叫祖麑,一个叫韩厥。这两个人物在戏中是不起眼的小脚色,却表现出极大地勇气。祖麑受屠岸贾派遣刺杀赵盾,当听到赵盾为国家祈祷时,觉得赵盾是忠良,毅然放下屠刀,触槐树而死。韩厥受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查到程婴药箱里的婴儿,没有献婴取赏,而是拔剑自刎。祖麑、韩厥没有对屠岸贾愚忠,而是表现出侠气,即为正义献身。这点侠气,就是阴云下的一点微光。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愚忠”,但也会有一点“侠气”,只是每个人的两者的比重不同罢。
【作者简介】李清,笔名了一,网名清水弯月,山东济南人,文学、艺术爱好者,著有《京剧与人生》文集,作品散见于《济南日报》《齐鲁晚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