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理如冰糖
严新权
我的一个外甥高考结束后来我家串门,吃饭的时候,我们聊起他日后上大学应该怎么做,我提醒他为了今后的顺利发展,大学期间不能放松学习,要学好专业课,适当的时候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但不能搞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孩子听完,随即说出一句:又是大道理,和我爸说的一样。
根据他接过话茬的速度和他说话的口气,我觉得他好像对我讲的道理已经听了很多遍,甚至都成了他不屑一听的“废话”,只是他没用这个词来概括而已。
在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家长和老师们常常把自己认为是真理的、是宝贵经验的理论很认真地讲给孩子,比如“劳动很光荣” “浪费很可耻”“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承担责任”“人应该学会自重”“人和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等等,可孩子们就觉得这些话都是“大道理”不往心里去,就觉得这些理儿虽然正确,但都是“老掉牙”“土掉渣”的嗑而没有耐心往下听,这个时候,我们大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
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呢?
冰糖,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甜度很高的糖的结晶体,它是人们常用的食品,也可谓之为糖的“精华”,把它化在水中食用,甘甜可口,但要是刚把它放入水中就急着喝冰糖水,基本上感觉不到甜味,因为它需要一个溶解的过程,只有等它溶解在水里了,才会让人觉出这冰糖水的甜美。
冰糖的这一物理特征,倒是和孩子们认为的那些“大道理”有些相似,我们对孩子讲理论,若想让他从中受益而又不觉得这些道理是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可以从冰糖释水的现象中找些答案。
其实,孩子们常常轻视的那些“大道理”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领悟和总结出来的、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也具有“超浓缩”性。我们成年人有了十几年、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后,逐渐发现了这些“大道理” 的可贵之处并从中获益匪浅:它可以让人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它可以让人把损失降低到最小,我们拿来提醒孩子防患于未然或鼓励孩子积极上进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不该忽略的事实:孩子要比我们的社会阅历少很多,你把那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整块地、直截了当地、开门见山地投到孩子那简单的思维空间里,就好比让他把很大的、整块的食物不经过咀嚼地吞下去一样,它很难被消化和吸收,你再指望这些“大道理”瞬间就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这和把冰糖刚放进水里就指望马上能出来甜味一样,是可笑的。孩子也可能在书本里、别人的口中,不止一次地和你讲的那些“大道理”打过照面,他觉得那个“大道理”的面孔太熟悉、太不新鲜,而且平时又几乎没有从它那里获得过什么启示,当然就感觉不到你提起它会有什么价值。
粗粮细作能引起人们对粗粮的食欲,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大道理”也做一下深加工?是不是应该像融化冰糖那样把“大道理”做一下技术上的处理?即:化整为零,把“大道理”降解成一个又一个足以吸引人、警醒人、鼓舞人的实实在在的事例,而且最好是孩子所熟识的那些人的鲜有耳闻的事例,这样,易于孩子注意、便于孩子思考、助于孩子从中有所借鉴,这就等于帮孩子找到了贴近“大道理”的联系点,讲完了事例,再回过头来归纳“大道理”,孩子也就不会再认为你竟和他讲没用的东西,反而会觉得你的劝告都是具体的、实用的,这也等于帮孩子的认识过程完成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个飞跃。
孩子是需要我们帮助的,他否定你给他讲“大道理”,不一定是孩子自以为是和不够谦虚,更不一定是他有意拒绝你对他的善意提醒,这种矛盾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教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时,理论呈现的方式有一些不妥,进一步说,教育孩子还是讲究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