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在海峡两岸的彩桥
《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一书读后感
评论. 无名渔父
最近,有幸拜读了马文老师的大作长篇历史小说《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后,精神振奋,耳目一新。笔触新颖,不落窠臼。确有“吐作春风百种花,吹散濒湖数峰雪”之雅境!小说成功塑造了台北知府陈星聚乐善好施,机智勇敢,爱岗敬业,忠诚朴实,爱民如子,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为其壮烈一生画上完美的句号。
小说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朴实,主题醒目。主人公性格突出,文不法古,独树一帜。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不说是一部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鸿篇巨制!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获得海峡两岸广大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不仅仅是纽带,更是创作艺术上的天才展示!我想简单的说,艺术技巧有三:
一,运筹帷幄。
一个非凡的军事指挥家,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同样,一个优秀的创作人员也是如此。明代大诗人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时指出:“富于材积,领会精神,临景结构,不仿行迹”。马文老师是很有名气的老作家,对创作艺术规律了如指掌。因此,其在动笔之前已经意在笔先。然后踏踏实实地收集创作素材,仔仔细细地调查研究,深刻地领会挖掘思想内涵。然后,面对文章的立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谋篇布局,不因袭他人之足迹独辟蹊径。
为了把陈星聚这个主人公写的血肉丰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史料为伍。在翻找历史、地方县志,有关野史等等素材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并未着急下笔。而是为了更进一步发现,充实新的素材,积极参加有关陈星聚的学术交流研讨会,拜谒专家和有关研究人员。甚至,不厌其烦的多次走访陈星聚五代后裔。促膝谈心,发掘鲜为人知的亲情,懿德,及遗风!为写好这部小说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塑造陈星聚典型形象丰满了血肉。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自出机杼。
清代文学评论家袁枚曾指出:“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余谓诗亦如此。而识最为先。非识,则才与学俱误之矣。”可见文江学海是必要的,但作者眼睛里的审查事物,判断是非能力更是可取的。没有这种远见卓识能作出上乘文章也是不可能的。马文老师的这部历史长篇小说,足以证明了他驾驭史学的深厚功底,知识渊博,是才学知的统一。1,别开生面,自出机杼,独树一格。正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风格)中指出的那样的:“风格是心灵的外在标志,是比一个人的脸更为可靠的性格标志。”因此,我们说“风格是思想的衣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官是心灵的反映一样。所以,当我们一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就知道是子瞻之作品;当我们一读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就知道是耆卿之作品。马文老师的小说最大特点就是平实修辞,景物描写。把大量的笔墨挥泼在人物内在和外在的细节上。既突出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又使文章紧凑精炼。2,语言口语化把握准确有度。小说既有清代的时代感,又不文绉绉,的之乎者也。无论是官场还是喜席宴,基本上都是变文言于白话。包括有些引文都是用现代语言而浅出。改变了陈词滥调八股腔,这就更显得语言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平和可亲。3,充分发挥写作技巧,详略得当。不该说的一笔带过,该写的细致入微。例如:“陈星聚见谢知县身穿军服,身高七尺,年近三旬。四方脸,长眉帯秀,二目有神,鼻直口方,身穿藍宁绸裤挂,团龙单袍儿,外罩宫绸红青褂子。七品职官,头戴官帽,足登粉底缎靴。”这等详细的描写,不仅加深了作品的烙印,也增加了读者的耐读力和吸引力。更是作品的生命力和灵魂!同时也彰显了作者把握时代事物的广泛知识。3,精细的艺术创作。在与马文老师交流的时候,马文说"这部作品"反复修改了五次之多,这是必须的,创作就是个苦差事。没有苦中苦难得甜中甜的。每一次修改都有新的收获。宁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也要精益求精,独辟蹊径,达到“一句能令万古传”的地步!马文老师的这种坚韧不拔,刻苦专研,精益求精的创作之风值得我们学习!
三,人文合一。
近代文学研究家王国维指出:“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德国文豪哥德也指出:“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可见作家的人品决定了作品。马文老师在践行文道上,始终坚持以“四个自信”,政治导向第一;始终坚持以”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再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为指针;始终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几年来,积极热情创作出1000多篇高质量作品!不少作品获得五一工程奖;新论坛创新奖;漯河市优秀作品奖;青天河杯全国大赛金奖等等。足见其才华横溢,文采飞扬。高情致远,人与文一的情操境界!堪称文场元帅亦不过份!
《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犹如架设在海峡两岸的彩桥,必将为两岸的融合铺成康庄大道!
才疏学浅,谬误百出。望马文及各位同仁老师赐玉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