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的小学老师
文/杜娟
我的小学班主任李老师,是一位让我铭记于心的好老师。 他对学生的和蔼可亲,对工作的敬业精神,至今依旧在我的脑海里那么鲜活,仿佛时光从不曾走开一样,那一切都还停留在昨日。
李老师是一位男老师,中等个子,不胖不瘦,做起事情来很利索。性格活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每天都是笑脸迎人。他总是穿着一身蓝色干净整洁的中山装,左上口袋里总是别着一支钢笔,一看就很艰苦朴素。
我记得老师刚刚调到学校后,就连续两年成为我们五、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

山区的生活很封闭。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山脚下,周围树木高耸,草丛绿意幽幽。教室是一栋东西长、南开门的平瓦房。里面一条长长的走廊,六间教室分别在走廊的南侧。只有一间简单的办公室,是李老师每天办公的地方。教室陈设的物品很简单,十来套桌椅整齐地摆放着,墙上挂着一块用墨汁刷黑的黑板、一张掉漆的旧长桌是老师的讲桌。上面放着一盒白粉笔和一根教鞭(用木头削的棍子)。操场是黄土铺成的,每到雨季就会泥泞不堪,双脚踩上去总是会带起很多泥巴,让人无可奈何。就是这样简陋又普通的山区学校,却充满了李老师和学生的欢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李老师很敬业负责,称得上是“全能老师”。在当时,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为了不耽误同学们的课程,老师主动担起几门课程。似乎全天就没有其他老师授课。也许,我对李老师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记不起其他的老师。
李老师平时上课很认真。每一堂课都讲得很认真仔细。生怕哪位同学上课听不懂不明白,下课后又非常耐心地为同学们辅导,直到大家都学会了,才放心离开教室。
音乐课堂上总能听到老师洪亮的歌声,《打靶归来》、《地道战》等等,他耐心地一字一句教我们唱着“红色歌曲”,使我们从小就树立了爱国的思想。
体育课上他没有了文化课时的严肃,和我们打成一片,一起踢足球,跳皮筋,丢沙包……这时候大家就不觉得他不像老师更像我们的好朋友。疯玩起来简直就像是个大男孩。
我清楚地记得,李老师不知道放弃了自己多少休息时间给我们讲故事。

下课了,操场上阳光明媚,老师坐在操场的那堆沙土上给我们讲故事。我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坐在他身旁。他讲的声情并茂,我们听得津津有味。那温馨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老师用故事的方式激发了我们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在当时,生活条件很差,我们除了课本以外就没有任何课外读物。老师怕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被城里的孩子落下,为我们能够读上书,多读书,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决定利用周末时间给我们做个图书柜,但是没有制作材料和制作工具。同学们便都主动地从家里带木板、斧头、手锯、钉子等。老师还提前画了一张图纸,就这样照着图纸,师生合力完成了一个“爱心图书柜”。我们看着教室门口的那个崭新的图书柜,欢呼雀跃,高兴得不亦乐乎,老师看了这一切也欣慰地笑了。

星期天,老师骑着自行车回到县城,买了很多图书。他为了给我们一个惊喜,早早把买来的书,摆放在那个做好的书柜上。当同学们星期一返校上课时,一进门就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图书,都兴奋得不得了。看着那一本本充满爱的图书,我们仿佛看到了温暖的阳光,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得到了的精神食粮。我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多书,兴奋地走到图书柜前,用手轻轻地拿了一本书,小心翼翼地翻阅着,生怕把书弄脏弄坏了,读书的那种滋味像吃了蜜糖一样,一直甜到了心坎里。真是太感谢老师了!我们的好老师。他是我们山里孩子的福星,我们在老师的关怀下幸福无比。
学校下午正常规定是三节课,李老师征求家长和同学们的意见,决定延长放学时间教我们毛笔书法。那时候,学校没有开书法课,也不像现在有什么书法学习班,完全是李老师为了我们能多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都能写一手好字,牺牲自己的时间自愿教我们的。
没有毛笔,老师统一给我们买回来。没有纸,老师就让我们回家用针把几张报纸缝在一起做写字本。我们都很节俭,总是把报纸的两面都写上字。老师先教我们楷书基本笔划,他手把手地挨着个教我们握笔姿势。我们每写一个字都有他的辛勤汗水。他又像一位慈祥的父亲,耐心认真地用他的大手握着我们的小手,横平竖直地写着中国的方块字。李老师总是深切地教导我们,要像这些方块字一样堂堂正正做人,做个有道德、有爱心的人。

最令我难忘的是,我们升中学考试的那天。学生在教室里考试,老师在大门口外等待,老师那焦急的心比我们还着急。当我们考试结束后,一个个走到老师面前时,老师挨着个的问:“考的怎么样,有不会的吗?”我们回答:“题不难,都做上了。”老师这才放心了。
当老师要离开的时候,我们都围着他,抱着他一起痛哭着,苦苦地央求着说:“老师您能不能跟班继续教我们?我们都不想离开您!”这时,老师微笑着看着我们每一张天真无邪的脸说:“怎么可以啊!中学有老师,他们不要我。”老师回答着,看着我们失望的眼神,老师的眼睛也湿润了。看着我们难过的样子,不停地安慰着我们。我们听了更加伤心了,哭得更厉害了。 他是最了解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好老师。他的爱心,真心,热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位同学。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我们在学校里住了大概有两个星期。老师想我们了,他骑着自行车,从很远的大山沟赶过来看我们。
我们二十个同学都分散在好几个宿舍里。那时候也没什么手机,通讯也不方便。老师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找我们。
记得一天中午,我刚吃过午饭,有个同学带李老师到我们宿舍。我们八个人一个屋,分上下铺。我的床在最里面的靠西南角的下铺,老师进门看到我,他喊着我的名字。那熟悉的声音震颤着我的耳膜,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我抬头看到多日不见的老师,心里一阵阵地酸楚。我开心地、亲切地叫了一声:“老师”,声音里带着哽咽,又有点羞涩。他坐在我的床边问我:“怎么样?住得惯吗?这屋凉不凉?伙食可以吗?……”他关心话语像春雨滴落到我的心田,感动的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着突然的惊喜。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母校,离开我们相处两年的老师,当再次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时,那幸福的泪水从脸上不停地滑落。激动的心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永远记住老师的恩情。
我敬爱的李老师!您把爱种在了我的心里。您把敬业精神传递给您教过的学生们。我向您致敬!
——2019.6.28.晚 
作者简介:杜娟 /笔名:满山红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人,现居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
主要 散文作品《梅花已开您却不在》发表《莱西文学》,现代诗代表作《姥姥的老屋》。曾拜莱西词作家刘成保先生为师,文学指导老师刘永祥老师。感谢恩师们的付出。感谢一路陪伴我的父母,和每一位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