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延伸到家庭效果更好
严新权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阎维文唱的歌曲《母亲》。这首歌歌颂的是母亲的伟大无私。阎维文对这首歌的演唱,声情并茂,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歌只能是中国人用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母爱标准才能创作得出来,这首歌所唱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母亲特别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私以为,不值得效仿。
也许有人以为,这是笔者对世俗认可的母性光辉及经典作品的妄加评论和肆意挑衅。
试想,一个刚入学的孩子的新书包,只能是空书包,即使放学背回些新书本,那又能有多沉?孩子能把书包从教室里背出来不觉得沉,再背到家,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本人每天上班下班进出小区,至少会遇到三对亲子外出(多半是由母亲陪着孩子),孩子的面目是娇嫩一些,但个头都已经超过了家长,也都很健康的样子,孩子年龄都在十二三岁以上,有一个孩子都上初中了。但出奇一致的是:孩子全都空着俩手,而家长们全都替孩子背着书包。有几位还是本人认识的初、高老师,他们也在替孩子背书包、拎小吃。
凭心而论,孩子尽管不算太大,但体格并未单薄到连自己书包都背不动的程度。也许家长们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在爱孩子,怕孩子背书包累出个好歹;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亲子之间加强感情联系的方式,但笔者坚持认为,这种沟通大有溺爱孩子之嫌,它最大的危害就是孩子的身体得不到锻炼,还容易惯坏孩子的心理。
我们常说锻炼孩子的自立、自强,但你替孩子拿书包,孩子能从你的母爱、父爱、爷爱、奶爱……中尽早地得到自强、自立的锻炼吗?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岂不是空谈吗?为什么不能从孩子上学的那天起,就放手去锻炼他、让他自己去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具,然后穿戴整洁、背挎整齐、欢天喜地地上学和回家呢?我们家长可以跟随左右,但该做的工作顶多是进行安全防护或进行行进间的安全指导,像替孩子拎书包的行为真是多余!
其实,多半的孩子在开始上学的时候是很不愿意让家长给拿书包和往书包、文具盒里放东西的,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只是家长对孩子过于关爱和不放心,非强行为孩子整理书包、拿书包,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惯甚至依赖家长对他能做的事务一揽到底了。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什么样的孩子能在自私味道很浓的“爱”的环境里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呢?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也曾说过:“单单是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我们人类对子女的教育,要想同动物有所区别,关键还在于使他们今后能自强自立和对家庭、社会形成强烈的责任感,而目前“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不能不说是一种耽误孩子终身发展和影响民族、国家未来的失败教育,或者说是十分危险的教育模式!
据说,西方好多国家的家长们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从事家务劳动或进行耐力训练,因此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独立能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日本更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孩子是不被溺爱的,因此人家的孩子吃苦耐劳、勇敢、果断、要强。而我们的孩子都十岁、十几岁了还有被家长抱在怀里的,还有自己不会洗衣做饭的,而且我们的孩子已经被娇惯得差不多都懒洋洋、细胳膊细腿或者一身赘肉了。
我们的家长在谈教育理论时都条条是道,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勤奋、坚强,但在教育孩子的行动上,却只顾自身感受,没有把对孩子终生都有重大意义的素质(如意志、体能等)放在心上,没有把孩子当做今后要独立生存的人来培养:怕渴着,把晾好的温水或饮料给预备好;怕饿着,把饭做好端在桌上,或把买小食品用的一大把钱预备足;怕累着伤着孩子,把一切能锻炼孩子体质和毅力的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全包下并让孩子乘坐校车、公交车、出租车出行,(还有其它一切能替孩子做的,一律替做:替孩子整理房间、整理文具、为孩子洗衣服,孩子大一点了,家长又拼命地为孩子赚钱攒钱、买房买车买前程、打理孩子婚事,像吃饭、睡觉、上厕所、结婚这等项目实在不能替,要能替,也照替不误;差不多是把孩子当成了宠物养。久而久之,家长的一切努力、一切付出,都在孩子的眼中变得微不足道,变得理所当然,变得无需感恩和回报,而且在这种爱得极端自私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脾气一个赛一个的大,家长和老师稍有一处让他们不满意,就翻脸不认人,可怜的“祖国的花朵们”,在骄纵溺爱下长来长去,全长成了让人摸不得、碰不得的仙人掌、仙人球了。孩子的家长也有后悔的时候,那就是孩子在他们面前太自私自利、太冷酷无情了,让他伤透心了,这才困惑、叹息:孩子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这才想起“扒肠倒肚子”地数落孩子种种的忘恩负义,责怪孩子是个“小没良心的”其实,这是咎由自取或叫自食其果)所以,高中生、大学生在军训的时候,频频出现因为体力不支而晕倒的例子也就不足为奇了。要这样的孩子去保家卫国,恐怕近身的肉搏战是不容易取胜的,其单兵作战的能力实在不能乐观。
包办事务式的家庭教育,爱子乎?实则害子矣!
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心理素质是有个最佳时机的,大约在3岁左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溺爱孩子,否则打下什么底子就是什么底子,往往还伴随其终生。少年和青少年时期,也是锻炼孩子的身体机能和毅力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候锻炼孩子,要比成年之后再锻炼,效果好得多。成年之后锻炼,充其量使其机能下降缓慢而已,但不会像在孩子时期就参加锻炼那样能使身体机能保持上升。本人有一个体验:闲暇时间也锻炼臂力、腕力,而且小的时候多多少少干过农活,所以和没有参加过锻炼、劳动的同事掰腕子,掰一次赢一次;但和50岁左右的、少年时期参加过艰苦体力劳动的同事掰腕子,掰一回输一回。这就是少年时期锻炼与不锻炼的巨大差距。
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为此教育部在20106年还发出了“阳光体育”的号召并要求各中小学校严格地贯彻落实。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阳光体育”不仅需要学校认真组织,孩子的家长也应主动配合,应该把“阳光体育”延展和渗透在孩子家庭生活各个方面并贯穿始终,比如让孩子做家务,领孩子健身,让孩子上学放学自己拿书包、下雨天自己打伞、鼓励孩子上学、放学、上街时徒步。总之,“阳光体育”延伸到家庭效果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