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陪孩子闯难关
严新权
提起母爱父爱,我们都喜欢用“伟大”“如山”这样有厚重感的词语来形容或比喻。的确,现实生活中,父母也真差不多把多半的精力用在孩子身上,而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也有例外,有些父母虽然也爱孩子,但爱到关键时刻,却选择了逃离。
应该承认,这样的家长对孩子一开始是负责的,他们关心孩子的起居和学习,除了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需要,也能经常主动和老师沟通以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还能坦诚地请老师帮助他的孩子改正错误,与老师合作管理孩子。可等孩子到了初高中阶段,随着孩子自主意识增强以及有其它因素的干扰,有的孩子厌学、逃学、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惹是生非,结交社会上不三不四之人,这给家庭和学校造成不少的困扰。起初,有的家长还有些耐心监督孩子,但孩子由一次次地撒谎、一次次地狡辩升级为一次次地顶撞、一次次地作对,甚至一次次负气出走,或任你家长千条妙计也好,火冒三丈也罢,他就是油盐不进、无动于衷,家长的伤脑筋变成了伤心,加之孩子越发排斥管教,冲突愈演愈烈,家长感到力不从心,倦怠之心由此而生。在万般无奈之下,对孩子失去了信心,也就选择了放弃——爱啥样啥样吧。
其实,亲子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改变不了你和孩子血肉相连的亲情关系和法律上的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说到底,孩子永远都是你的。别人对你孩子怎么伤心、怎么不闻不问,都有情可原,但你没有权利赶在别人的前头对你的孩子丧失信心、弃之不管。孩子在此时活跃、自负、焦躁、消沉、叛逆等行为,都是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这个时期,我们管它叫非常时期。之所以非常,是因为此时孩子要遇到很多困惑和麻烦。它既有来自外界的,也有来自孩子自身的(包括他的苦恼和他自己惹出的祸端),只是他制造这些困难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毛病是孩子的,也是家长的,你们是荣辱与共的结合体,在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麻烦,既考验孩子,也考验大人,如果大人此时选择逃避,把困难和险情留给孩子独自面对,后果会更加不堪设想,那时,你任何形式的后悔都是多余的。只有家长用最大的勇气和最持久的耐力,硬着头皮坚守自己的阵地,才能鲜明的体现出你对孩子给予了最大、最珍贵的爱,此时,你在孩子面前,无论怎样被误解、被抵触,无论你怎样的伤心郁闷、孤独无助,或是有千万个说不出苦处,都要冷静、克制、坚持,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你的那些烦恼在孩子的前途、幸福面前不值得一提。此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应该是检讨我们使用的教育逻辑和教育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孩子。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和自我批评,那么,我们当家长的也要有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和自我批评的魅力,这才能深层次地感化和打动孩子的内心,才会有亲子之间真诚交流的可能。
父母之爱,不是简单地给孩子买衣物食品,不是简单地给孩子投资求学做事业,而是在孩子人生最关键、最棘手的时候用你温暖有力的大手牵他的小手陪他一同走过,是给孩子在重大是非问题上把脉、把关,是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从而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这是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家长送给孩子最为宝贵的财富。孩子不能永远是孩子,等他长大了、醒悟了,他会庆幸自己遇到了好家长;你也会长出一口气——谢天谢地,我的坚持没有错!否则,孩子将来也许会恨你,即使不恨你,他也可能会对你当初在他最容易做傻事的时段离他而去颇有微词,你自己也会感到尴尬和羞愧。
孩子的思想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孩子思想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时,家长伸手拉他但未能坚持到最后而当了逃兵;亲子之间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却和孩子一样执迷不悟、不思悔改而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马克思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艳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用你的负责来传达你对自己孩子深沉的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