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孩子心中的阴霾,给孩子当“大哥大姐”
严新权
女儿读高三时,有一天放学回家,没有了往日进门时的笑容,直接进入卫生间洗手,然后,回到餐桌闷声不响地吃饭,我问些问题,女儿的回答一概从简。我知道,孩子又遇到烦心事了。
我不急于刨根问底,先笑着看着孩子的脸,不紧不慢地说:“又怎么了,和老爸说说,看看我能帮上啥忙不。”
用这种和气的语气和孩子交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确切地说,从孩子上小学时就开始了。见我不急不躁又真诚地发问,孩子乐了,说:“还是老爸了解我,什么都瞒不过你,我这次让我们班主任给批评了……”
我详细地问了起因、经过和结果,随后说:祝贺女儿,你确实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她之所以批评你,是因为对你失望,对你越失望,越说明她原来是对你充满希望,所以不肯放松对你的要求,才冒着得罪你、让你痛恨她的风险警示你、鞭策你,这种失望,其实还是一种期望……即使听老师说些让你觉得尖酸刻薄的话,也值,如果老师心里没有你,你是听不到的,你应该感到幸运。孩子会心地笑了,去上晚课的时候,哼着小调走的。
前两天,女儿又是冷着脸儿回家的,我笑着说:“你看外面天气多冷,把我女儿的乐模样都冻没影了。”孩子微笑了一下,算是回应,吃饭时还是没有多余的话。我慢悠悠地给自己倒一杯啤酒,故意吱儿喽一下发出声,用来打破无声的气氛,女儿听到我的喝酒声和看到我伸着脖子闭着眼睛咽酒的动作,噗嗤一下乐了,我借机抚摩了一下孩子的手:“摸摸孩子手,万事不用愁。说说吧,孩子,又怎么了?”孩子一五一十地说自己这次考试没有考好,尤其是数学……
我和她妈妈都说,当是多大的事呢,不就是一个小考嘛,胜败乃兵家常事,女儿,你放心,我们不给你施压、相信你能问心无愧地学习是爸妈的一贯态度,你不要太责怪自己,考试之后知道反思就行,欲速则不达,反而误事,也等于是给我们制造紧张……
这些年来,当孩子不顺心的时候,不敢说百分百地了解了怎么回事和把问题全部解决好,但起码能解决一多半,我们亲子之间的关系总是其乐融融,彼此说话基本上不藏不掖,双方怄气情况不是没有,但不会频频出现。
现实生活中,让孩子愿意和家长敞开心扉地说话,是很不容易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家长造成的:当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时,由于交流方式不当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比如,家长在孩子面前摆谱、蛮不讲理;对孩子的是非问题草率地下结论、责怪、讽刺、小题大做、极不耐烦,正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孩子给了你“改正”的机会,但家长还是没能把握和珍惜,久而久之,孩子就对家长敬而远之,不爱和家长说心里话,有事自己扛着,但孩子还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有限,这就给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障碍埋下祸根。孩子心理脆弱,苦恼越来越多,做事也就容易极端,即:家长们没能在孩子烦恼萌芽时进行正确地疏导。
按中国传统,家长就得有家长的样、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耍威风。这就等于把孩子拒之千里,等于堵住了孩子和你畅所欲言地进行交流的渠道。这在30年前好像还行得通,孩子受屈或犯错误之后,家长即使整天没有时间搭理孩子,或家长性格不好经常批评孩子,也不会留什么后患。那时的家庭,多数是兄弟姐妹好几个,每当小弟小妹有什么难处——挨家长或老师训了、让外面的孩子给欺负了、学习跟不上了、因为这样那样原因闹情绪了等等,哥哥和姐姐们,都会劝导他们,或给其减压,或给其转移注意力,甚至给小弟小妹当出气筒,小孩子心中的怨气发泄出去了,自然就平静许多;身为长子、长女的要是有什么问题了,还有小叔小姑们上前解围——给他们找个台阶使之溜之大吉,而不至于和家长闹翻闹僵。我家姊弟五个,本人排行老四。记得小时候也常被家长莫名地训斥,甚至有时候是想和大人亲近、讨贱都要挨一顿说,被老师劈头盖脸毫无道理地“收拾”一通,更是家常便饭,但每次用不了多长时间,也不用家大人或老师的解释,也就烟消云散了,一方面当时受的教育就是家长和老师绝对是对的,对的是对的,错也是对的,没有申辩余地,你只能无条件接受;另一方面,多亏了自己的姐姐们和姑姑叔叔们随机哄劝,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不光我家这样,差不多家家这样。
如今不同了,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每个家庭孩子稀缺,他们已经没有我们那茬人的那些大哥大姐了,最亲最近的人只有父母。孩子再遇到苦恼困惑或惹什么祸了,本能的就想第一时间向自己的家长倾诉或者和家长直接辩解,如果让孩子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诉说,只能继续被撑腰、被溺爱娇惯。这个时候家长扮演的角色、表明的态度、使用的方式非常关键,家长如果不顾孩子感受,再一味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或用不易消化的大道理和陈词滥调去劝说孩子,或者简单地给孩子壮胆、陪孩子逛街买吃买喝买衣物来“讨好”孩子,而不去和孩子心贴心的交流,孩子可能因为缺少台阶下不来台而变得孤独抑郁,或一下子站到家长的对立面,还可能因为得不到理性指导而变得更加胡搅蛮缠。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责任已经不单纯是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和一般的告诫训导,而是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是及时了解孩子思想动态,倾听孩子烦恼的声音、打开孩子心灵的锁头、抑制孩子浮躁的心理、发现并鼓励其思想中所有积极的一面。家长的角色应该是和孩子无话不谈的朋友、是为孩子宽心解闷的“大哥大姐”。当孩子向你倾吐心情时,你要耐心去听、细心去想、用心去聊;当孩子和你“耍贱”、和你搂脖子抱腰时,不要烦,最好让他在你年老时还能继续亲近你。我不是主张家长和孩子取消了长幼之分,而是建议适合时宜地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这种和谐,是缓冲、是信任、是力量、是无法替代的亲情,它能驱除孩子心中的阴霾,让孩子从此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