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国情教育,应该远离空洞和教条
严新权
我们小时候通过语文课、政治课、历史课以及革命歌曲,知道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设了新中国……
这种思想教育,对我们的一代又一代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牢记历史、珍惜幸福生活和立志成才报效国家非常重要。这种思想教育一直在坚持,而且今后也必须坚持下去。
但现在有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没有达到入耳贴心的效果,我们的某些思想教育过程,形式主义严重、内容空洞,与孩子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脱节。比如有的老师或者“五老报告团”在给孩子讲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光辉历史、光辉业绩时,对一些重大的历史背景只作简要概述,没有对事件的时代特征即当时的社会状况作必要说明,比如讲新中国的伟大,却不对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工业、农业、民生等社会状况进行介绍,应该铺垫和应该罗列的事实几乎没有。而现在的孩子们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链接,听完那些照本宣科的抽象内容,几乎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听完那些内容,也只能像背诵课文那样机械地认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家、军事家”,或者只能形成一种浅显的名词概念……至于“新中国”中的“新”有什么含义,这个“新”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社会、人民有什么特殊意义和有什么特征,或者毛主席到底为什么被称赞为“伟大”,他们不清楚、不理解。所以这样的党史、国史教育,不会构建起孩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这样的教育和孩子的需求自然是油水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
那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党史、国情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呢?
办法是:用事实说话、用对比说话;语言要具体化、例子化、故事化、生动形象化;要对一些政治术语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做些必要的阐述说明;也应该在说明我们在爱国家、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同时,应当警惕什么、反对什么,尤其是在反渗透、反间谍这方面的教育更要说得具体些。
由于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孩子已经远离了与革命有关的年代和一些词语,对于“反动、反动派、反动统治阶级、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土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公社、生产队、工分、三反五反、上山下乡”等词语非常的陌生;“旧中国”的“旧”是指何而言、它是什么样子,也受限于教科书对此方面内容介绍的简化以及德育的淡化而基本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即使有些了解,也是非常肤浅的。
因此,我们对孩子进行党史、国情教育,就不该形式化、模式化、教条化,而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详实的资料让孩子先了解“旧中国”的“旧”——封建制度、封建势力对中国社会造成的破坏;外族入侵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军阀割据、土匪横行、常年战争、自然灾害,使国力更加衰弱、民生更加凋敝……再讲述“共产党”中的“共产”一词的含义——共同生产、生产资料公有及其它对整个社会的重大深远的意义;讲述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怎样抗日救国、怎样浴血奋战无比艰辛地赶走列强和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怎样团结和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国民经济;讲述“新中国”的“新”又“新”在什么地方,比如创建了新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比如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国防力量使国家的硬实力、软实力、建设速度(工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医疗、国防等等)飞速上升,再比如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外国势力在中国人民面前横行霸道,人民挺直了腰杆扬眉吐气,社会面貌、人民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有了根本变化等等;讲长征的历史背景、艰难经过、重大意义;讲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千方百计地谋划破坏世界和平和阻挠扼制中国的崛起;讲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等等,让孩子们都能感性地了解历史和理性地认知当今、理解中国今天的一切安宁和幸福生活都是来之不易;讲解“共产主义接班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少年先锋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等词语和比喻的含义,让孩子们能够真正理解这些词语的来历和特殊意义。
如此一来,孩子们对中国近代史、当代史能有个形象的认识,他对我们实施的德育也就容易接受和内化。否则,只机械地把固化空洞的概念、名词、定义、口号、比喻浮皮潦草地向孩子的脑海里灌输,就会像“三味书屋”里的孩子们听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一样总是一头雾水。这不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不会引起孩子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更谈不上对你讲的东西有深刻印象、深刻理解和深刻领悟,当然也就不会在他们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震动,这样的德育工作是牵强附会和无效的。 2018.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