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其人,晚清其国(下)
作者‖陈天林
光绪十二年,慈禧意欲撤帘归政,又有数亲王率满汉大臣奏请皇上亲政后再训政数年,慈禧照允。第二年正月光绪亲政,慈禧训政下旨:修京沽铁路;开漠河金矿;颁出洋游历章程。接着慈禧又向李鸿章询问创办海军事宜。李鸿章尚未开口,醇亲王抢先奏报海军的人事安排与装备情况,慈禧当知总教习还由英国人担任时,无不担心地说道:“此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恐终是靠不住的!”可见慈禧是主张自力更生的。醇亲王补充说道:“现在创办海军,一时尚无人才,等将来海军学生练习有素,就不用外人了。”慈禧方无奈点头认允。
接着才过了几年太平日子,谁知到了光绪二十年,因朝鲜国事,中日遂起事端。日人蛮横,步步紧逼。这时满朝王公大臣,统说日本弹丸之地,怕他为何?统是主战。光绪少年狂热,亦云大可敌小,唯李鸿章老成持重,心怀疑虑,还想与日商磋。谁料日使狮子大张口,竟索偿军费三百万两,光绪帝促令李鸿章备战调兵。加之前方将领谎报军情,隐瞒战事真相,王公大臣奏请宣战,光绪帝颁谕下旨,中日甲午战争打响了。谁料节节败退。
慈禧太后在园内闻知大事不好,急忙来到宫内,劈头第一句便是:“谁要你主战?”光绪帝磕头如捣蒜,口内不停谢罪。慈禧仍满脸怒气:“你如今认罪也于事无补。你既要开战,也应来禀明一声,好全面权衡,定议未迟。你却为何不报,直到战争打响,才派人捎话于我。你妄自尊大,眼内哪里还有我?……”光绪帝抬头欲语,慈禧一挥右手:“你既开战,总要知人善任。谁知你遣将用兵,多是一班饭桶……”光绪帝跪着便回想战报所奏:依克唐阿望风先逃;宋庆放弃七连城……这时光绪帝痛惜没有战前禀报太后,造成自己终生遗憾。几经周折,还是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七十高龄的李鸿章飘洋过海,来到日本,受尽了人家的挖苦和奚落,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遇刺受伤,血流如注,险些丧命,把御赏的黄马褂血染狼籍。在英美等国强烈抗议下,日本才把赔款减少了一个亿。李鸿章回到京都,慈禧召见,当慈禧看到李大人捧在手中染血的黄马褂,沉思良久,不无伤感的说:真难为你了,下去休息吧。几经舌枪唇战,一张马关条约,光赔白银就是二亿两。
慈禧太后之所以反对光绪帝向日本开战,是因为慈禧心里明白日本虽小,但国力强盛,大清虽幅员辽阔,但却十分落后,军事力量更不是人家对手。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光绪帝错误估计形势的一大错误。光绪帝第二个错误便是在戊戌变法前后因操之过急,认人不清,过于轻信袁世凯,而被袁世凯出卖。导致慈禧第三次临朝出政,反而使自己大权旁落。慈禧太后这样做也不能算错。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别斗争,你不能这样对付对方,对方反过来会这样对付你。我们只是看慈禧第三次临朝掌权后是怎样一种情况。
先是慈禧欲废光绪帝,本着择贤不分亲疏的原则立端郡王载漪之子为皇子。但因协办大学士孙家鼐谏阻,未免动疑。随与荣禄祥询可否。荣禄坦言:“至今皇上过失未曾表明,外国公使若来干涉,倒是棘手难办?”慈禧也显无奈:“木已成舟,如何是好?”荣禄便想出一个权宜之计:“立端郡王载漪之子为大阿哥,承继穆宗,抚养宫中,待后再议。”谁知端郡王载漪却不这么想。正如事后慈禧所言:“我今日可知你的心了,你想儿子登基,好做摄政王。你假造外交团照会,迫我宣战……。”因此,在慈禧第三次临朝后,成了她一生中最灰暗的一段岁月。端王密令山东巡抚毓贤对抗朝旨,纵容义和拳毁教堂,杀教民,诛洋人,把义和拳说得神乎其神,刀枪不入,极力夸张。义和拳扶清灭洋,杀外国公使,烧外国使馆,致使八国联军攻陷天津,直逼京师,最后不得不逃离出京,奔往西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西狩。
由于这一事端由端郡王载漪一手制造,慈禧尚不知情,故尔宣战。但自山东、东南一带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共同发起的奏阻宣战,好似泥牛入海,无有回声。随后这些封疆大吏宁违朝命,毋害生灵,只好与各国领事联络,互相保卫,互不相犯,订约八条:租界共同保护,禁止谣言,严拿匪徒;各国兵轮,无中国巡抚照允,士兵不准上岸;中国炮台,外船不独擅自游弋停泊等等。
慈禧在逃亡中,只得又调李鸿章北上,补授直隶总督,又与洋人开议。谈了好几月听了不少嘲讽话,看过若许脸面,磋定议和大纲十二章,虽不侵我主权,不割我疆土,但却赔偿军费四亿五千万两。接着便把载漪、英年等一干在这次动乱中的罪魁一一治罪。
经过这次劫历,慈禧料知以后行政,不能拘泥于祖训旧制,应因势利导。于是在西安颁布: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京师设立督办政务处;裁减书吏;复开经济科;整顿翰林院;命外出使节访察留学生,资送回国,以备朝廷录用……
从西安回到京师,慈禧与政务大臣商议新政,并向全国发布了一道感人至深的上谕:在阐述了变法实行新政是大势所趋,是强国利民之必须,最后向全国发出号召:“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自后慈禧告谕全国,准满汉通婚。编纂律例,并公布了办学,选举、鼓励好人好事的新章程。
接着慈禧又向世人表示:“要参用西律,改定刑章,我想凌迟枭首等刑,确是残酷。我朝入关,不过仿用明制,相沿未改,我已决定停废,此后用刑以斩决为止。”这样以来,沿袭数千年的凌迟和枭首酷刑在慈禧手中得以废止。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也是慈禧对中国法典的重大改革。
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以兴办学校。又是一个相袭千年的陈规被慈禧废止。定禁烟章程,取缔烟馆,清查烟市,制戒烟丸,把禁烟第一次以国家政府行为提出,作为法令。
接着又派载泽等五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恰,作为维新标准。这五位大臣从日本转赴美国、英国,又到德国,学习宪政根本及详细节支。很快从外域邮寄一折,请慈禧改行立宪。慈禧降旨,命政务大臣妥筹立宪事宜。复设考察政治馆,招揽通才,悉心研究,编纂成书。至光绪三十二年,五大臣从海外归来,于政务大臣联席会议,决定筹备立宪。慈禧亦颁发了预备立宪的诏旨,特设宪政编查馆,编定宪法大纲,自本年开始,务必在第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将公布宪法。
谁料因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先后归天这已出台的立宪时间表却成了一纸空文。接着因辛亥革命的到来清朝已成为历史。当时有人感喟道:“若慈禧尚在,定不至这这么快就完了。”后又有人说:如慈禧不死,孙中山的南北议和肯定不会找袁世凯的。看来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纵观慈禧太后的执政生涯,不能说她是一位昏君或暴君。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的帝王中,她只是他们中没有名分的一员,她只是作了她应该实施的权利。正如她自己所说:“皇帝当以图治、安民为孝。”“岂尚忍心百姓之脂膏供一人之逸豫?”她把发展经济,练兵、兴学育才,工农商发展称作要政。难怪世人称:似太后这般温恭俭让,正是古今罕有的。慈禧她知人善用;她奖惩分明,适度。就连和她有叔嫂关系的恭亲王奕䜣,他离做皇帝只有一步之遥,但他却终生为奴,为慈禧忍辱负重、马前马后,也几度被慈禧降职、罢免,以示惩戒。其亲戚荣禄,是她夺得权利和维护权利的重臣,也因后宫言传之事,触犯圣怒,被慈禧闲置达七年之久。
慈禧虽居九五之尊,也还保持平常人之心,知恩图报。在她还未得时时,母女及弟四人护送父柩回籍意外得吴棠溥仪银三百两,使她母子四人渡过了难关。后来慈禧几次提升吴棠官职,使吴棠喜出望外。
慈禧位居皇太后,但能严于律己,有次她制了一件锦衣,色料俱佳且美,价值亦昂贵,心中很是欣慰,但因过于豪华,就密语近侍,不可使公主(即恭亲王之女—荣寿公主)闻知,免遭非议。谁料公主已察觉,一日进宫请安,从容且婉转地对太后说道:“臣女近日在某处见锦衣一袭,材料颜色可算绝品,拟购进孝敬太后。后想我朝祖制向崇俭德,因圣母上承祖训,必不喜此华装艳服,所以就作罢了。”太后默不作答。待公主走后,对左右说:“我曾对你们嘱咐,为什么公主还是知道了?”可见慈禧平常并不是无所顾忌的。
慈禧要接见外国公使夫人,便吩咐驻法回国的裕庚之女德菱、龙菱姊妹改服西装,将发型亦改西式,戴了一顶浅色法国帽,上面饰着翠羽;穿一件淡红法国长衣,外绒里绸,系一条美国花绒长裙,上紧下宽,脚下穿着欧版皮鞋,用慈禧的话说:“活脱脱一对外国洋囡!”来充当翻译官,在深宫大内行走。以此向外国公使夫人表示:我大中华也不拘旧制,走在时代前列的也大有人在。由此可见她与时俱进的心态。要不她怎么会把自己的俏象送到国外去展览呢!
有天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幸游万牲园,慈禧看见桑叶成荫,便触景生情发出了一阵感慨:“蚕桑是中国绝大的利源,是最要紧的实业。大内亦有桑园,后妃等尚采桑饲蚕。我至尚亲祀先蚕,不敢延误。前年还命浙江抚臣招选湖州蚕妇数人入宫,教习饲蚕的法子,并设立绮华馆,另募机臣,剿丝织绸,目前颇有成效。可见北地未必不宜桑,所患在不肯学习呢?”这段话可以看出慈禧提倡学习,注重实践和身体力行的治学品德。
………………
慈禧太后的一生,就个人生活和个人感情方面来说,也是极其不幸和悲凉的。人生的三大不幸均被她遭遇。她幼年丧父,二十多岁丧夫,三十多岁丧子。要不是位居九五之尊,她这一生不知要处在怎样一种灰暗之中。对此,世人应寄以惋惜和同情。
历史是不能改写的,历史应当是公正的。
作者简介:陈天林,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宝塔村人。扶风县诗联学会,作家协会会员,宝鸡楹联学会会员,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1994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农民日报》《宝鸡日报》《传奇文学选刊》。有作品被毕林飞先生选入《扶风年俗》,被马婷女士选入《西府名人》。《西安头条》特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