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荷塘 郭永秀
——旅华诗踪之一
走近,才发现
整池浓浓的绿
竟然是千只向我招摇的巨掌
昨夜,不知哪位爱哭的仙女
在此流下思凡的泪
至今仍在掌中
滚着滴溜溜的晶莹
上升,永远是
不断上升的意象
或摊掌或合拳
走到那里
它就引颈跟到那里
一朵红焰,倏地
挣开拥挤的浓绿
哗然自水中立起
立起,一抹复瓣的
清芬
当我推开蝉鸣
在柳丝拂面中依依离去
回眸,才发现
自己正慢慢走出
江南,走出
那幅大千的水墨画

怀鹰点评:
荷塘,是很多文人墨客抒写的对象,最有名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唐代温庭筠在《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中写道:“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这首词虽然正面写荷塘,实际上是借“露珠凝冷”的意境以寄托自己的惜别之思。
而永秀的《荷塘》也有这样的惜别之念,只是他别的是“那幅大千的水墨画”。温庭筠是坐在船上观荷塘,永秀则是走近荷塘,“才发现/整池浓浓的绿/竟然是千只向我招摇的巨掌”,可见塘里的荷不但多(千只)且巨(巨掌)。看见这巨掌似的荷,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昨夜,不知哪位爱哭的仙女/在此流下思凡的泪”。他把荷比喻为“爱哭的仙女”,大概是被相思所累吧,“至今仍在掌中/滚着滴溜溜的晶莹”。
首节写景,以情入景,虽然不是用上工笔描摹,却也让我们内心产生波动。
诗人的意念并未停留在此,他进一步提升荷的意象。“上升,永远是/不断上升的意象/或摊掌或合拳”。这“上升的意象”其实是一种美感作用,整个池塘的荷“或摊掌或合拳/走到那里/它就引颈跟到那里”。这是一幅奇丽的景象,无论走到哪儿,所见都是“或摊掌或合拳”的荷,拳另有所指,代表欢迎。
前两节诗是采用全景观照,第三节则是聚焦了。“一朵红焰,倏地/挣开拥挤的浓绿/哗然自水中立起”,这朵“红焰”异常抢眼,应是思凡的仙女的化身,突然地从水下冒出,不止红,还含着“滴溜溜的晶莹”,如此一来,画面变得热闹了。
在热闹之中其实还有一丝宁静感,那是诗人耳边的“蝉鸣”,但诗人只是个过客,他必须离开。“当我推开蝉鸣/在柳丝拂面中依依离去”,但不舍之情却令他“回眸”,这才发现“自己正慢慢走出/江南,走出/那幅大千的水墨画”。江南的秀美,隽永,正是水墨画采撷不尽的题材。在这一节诗里,我们读到诗人怅惘之情,也忍不住回眸再看一眼荷塘。
永秀的《荷塘》与温庭筠的《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既有相似和不相似之处,相似的都是惜别之情,观荷的情怀却是两样。温庭筠观荷有一段时间,而永秀却是走近荷塘才有这样的雅兴;虽然两者的角度不同,惜别之情各异,都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简介:喜爱艺术,也喜爱科学。一生中喜爱的东西太多,享受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音乐、文学、摄影、绘画、书法、养鱼、种花……工作却是在工艺教育学院教导电脑、保安科技,工作了48年才退休。
怀鹰,原名李承璋,福建南安人,新加坡公民,曾做过电视台华语戏剧组编剧,媒体城记者,撰稿人及导播,《联合早报网》高级编辑,书写文学网主编,目前为专业作家。
获国内外25项文学奖项,第一届《城市文学奖》冠军,《宗乡文学奖》小说组及散文组冠军,第一届《新华文学奖》推荐奖,香港中文大学主办青年文艺创作高级组获奖人等。主编过《青年文艺双月刊》《新加坡文艺》《新加坡小小说》《新城小作家》《创新诗刊》《缅甸新文学网诗歌报》等。出版过25部包括散文,散文诗,小品,评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