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群有对夫妻编导名叫张弘、富敏
——写在建党伟业98周年纪念日
文/袁德礼、黄诚专
在我们上海老记协群里,优秀党员记者占到百分之八十,例如朱廷元、陈琼莲、张彭鑫、张祥妹、唐书林、沈鹤、秦颂羔等都在本群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刻我想重点写写上海电视台名编导叫张弘、富敏伉俪夫妻的传奇人生。
他们俩曾编导过轰动全国的《十六岁的花季》、《上海人在东京》、《穷街》等30多个影视作品。
23年前,他俩退休后就创办花季艺术学校,至今,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影视艺术人才。办学期间,他们特别注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让孩子自信,善于沟通,学会表达等专长。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俞亮鑫长期跟踪报道他俩的办学情况。
电视台主持人吉雪萍、王冠、晓君、童星沈洁,明星杨洋、Agelababy、吴磊、王传君都是他们的学生,
电视台的王冠、晓君都是从花季走出来的。
张弘和富敏俩都是老党员,一直从事学生剧和儿童剧的创作,拍摄的电视剧十七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和国际奖。
他们一生都在忙碌事业,但也没有忘记关心他人 二十年前,在繁忙的电视剧拍摄空闲中,他们俩曾主动到盲校看望盲童作家袁靓。我在老记协群有时会发些袁靓的图文,他俩都会在群里点赞、鼓励。

患难与共,奉献军旅
张弘和富敏都是军人出身,他们有难以忘却的军人情结。
说起来,他们俩这一生和越南有不解之缘。69年初,当年他们才二十多岁,部队文工团突然接到命令立刻奔赴凭祥睦南关中越边境,欢送抗美援越的战士出征,两天两夜的紧急创作排练,大家几乎没有合眼,把战士们的好人好事汇集,边创作边演出,因为都是亲身感受,常常是台上台下眼泪哗哗滴流。他们当时没想到边陲的天气这样热,大家都没带蚊帐,蚊子又大又毒,浑身都被咬了红块,老鼠又肥又大,还有蛇虫蜈蚣,当年他们很年轻,不懂苦,不怕累,一直被满腔热情鼓舞着。
他们俩当时谈恋爱了,半地下的,秘密的,是不被领导祝福的——那就是他们的芳华。
他们每天清晨都到友谊关边,欢送战友。很多小战士是新兵,满脸的稚气,刚刚穿上军装,战车和战士们都用树枝伪装起来的,一辆接一辆第开出友谊关。

拖着高射炮的军车上,每门炮装满炮弹,炮手坐在射手的座位上,随时准备遇到美国飞机轰炸就立刻反击。战斗就是这样随时一触即发。战士们就要奔赴炮火连天的战场,九死一生,一腔热血,他们文工团员们也感受到了什么是战争,大家被战士们赴汤蹈火的精神感动,喊着:“等着你们胜利凯旋!” “为国立功” “战友们再见!” 他们为战友们壮行,人人的嗓子都喊哑了。
鼓舞是相互的,文工团员们的热情也鼓舞着战士们,战士们和他们边挥别边喊着:“谢谢文工团!” “为文工团请功,谢谢战友!” “我们会回来的” 很多战士都哭了,被这样的气氛围绕着,他们更是哭得不能自已,这场景至今还很真切,记忆犹新。相信他们文工团的老战友们今天看到这个帖子,也一定会回忆起一段难忘经历的。

可是时过境迁,谁也没想到,十年后又发生了自卫反击战,当年的战友越南又拿着我们援助的打美国的武器挑衅,反过来打起他们来,从此开始了一场自卫反击战。
现在,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评价和越南的恩恩怨怨,怎么评价这场战争,战场上他们打得很漂亮,不过这场自卫反击战里,双方的的牺牲和损失都不算小了。
真的是缘分,他们在上海电视台工作时,1979年奉命拍了一部纪实风格的电视剧《这里也是一片热土》,写的就是这场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张弘参与编剧、富敏导演的,是一部上中下三集电视剧。
当年他们采访了两个多月,写了从越南战场回来的几个战士的事迹,战士们从老山归来,在猫耳洞匍匐作战,因为气候潮湿,整天湿漉漉地好多人得了皮肤病难以治愈,条件异常艰苦,最可怕的是遍地是越军设置的地雷,有相当多的战士被炸死炸伤,他们就写了这男主人公带着战友骨灰回国处理后事时发生的故事,主角是陈剑飞扮演(夜幕下的哈尔滨主演)他捧着连长的骨灰送回故里,张闵扮演连长的未亡人,非常感人。

有的战士腿被炸飞,剧中的小孙就由真实参战的天津原足球运动员小孙(实在记不起他的原名了)扮演,他当年就是踩到连环雷,把右脚炸飞了。他装了假肢后来回天津还参加了残疾人运动会。
剧中还有一位战士双眼炸瞎了,在休养所和一位护士产生了爱情,剧中就请这位战士自己演自己,护士是上海儿艺演员的余娅扮演的,现在他们还经常在电视综艺节目里看到余娅,保养不错,还相当年轻,不知余娅还记不记得这次创作。
这个戏因为真实应景,当年还得了飞天奖,得到了很高的荣誉,其实真正的奖项应该授予战士们。
今天朋友圈重听当年风靡一时的歌曲《血染的风采》,历历往事在眼前掠过,这首歌现在听来还是让人心绪难平。

创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这样的动人的传世之作:
《血染的风采》
也许我告别,
将不再回来,
你是否理解,
你是否明白,
也许我倒下,
将不能起来,
你是否还要永久地期待?
如果是这样
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旗帜上
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
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
也许我长眠
再不能醒来
你是否相信
我化作了山脉
如果是这样
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我们剧中的战士小孙、小徐…
你们还好吗?你们也已经快步入花甲之年了吧?
你们为国为民成为残疾,回到了地方上,生活之路会不会很崎岖坎坷?不知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再见面。
遥祝你们一切安好
真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可以了解四十年前有很多跟他们年纪相仿的人为了祖国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场,有的一去不回,有的带回一生的伤痛。国家发展到今天他们是是共和国的奠基石。
我们不要忘记他们,但愿活着的他们也不要被辜负……

1973年夏天的一个传呼电话,一档工人学毛选节目的录像,改变了富敏的人生,误打误撞进入了上海电视台的怀抱,开始了他们的幸福人生。
他们俩是何等的幸运啊,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在电视事业最辉煌的年代,受到电视台领导的青睐和培养,在电视剧创作的发号令响起的时候,没有包袱,没有压力,唯有热爱,在跑道上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天道酬勤: 他们俩得到了那么多的荣誉和光环,尤其是他们创作的《十六岁的花季》荣幸地载入六十年台庆电视剧篇章的史册。

其实他们电视台当年有很多好导演拍了好多优秀的电视剧,撑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半壁江山。
六十年台庆系列节目中,他们俩有幸在家里接受专访,聊坎坷的人生,聊艰难的创作,分享收获和感悟。
他们上海台六十年了,前前后后有几万员工,今天能有幸作为第二代电视人的代表参加台庆纪念大会,非常光荣。
他们见到了老领导老台长龚学平、盛重庆、金闽珠……见到新领导朱咏雷、高韵斐……
看到了建台的元老许诺、黄允、陈醇……,他们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创建了多项全国第一。
这样的庆典也不由得想起一些老同事,比如《十六岁的花季》美工师傅昌楣、作曲顾国兴,他们年岁不大却早早就离开了,让人唏嘘,让人怀念。
他们见到了年轻的同行印海蓉、曹可凡……等几十位获得各个领域领军人物的殊荣。
看到年轻人正在突破传统媒体的约束,向融媒体进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几代电视人爱我所爱,所向披靡,一路追梦,夫复何求!
他们默默祝福亲爱的上海电视台生日快乐!

天道酬勤,硕果累累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在他们步入金婚的日子,同事和台里偷偷为他们操办金婚庆典,让他们俩激动不已。于是,他们一夜难眠,想起英年早逝的女儿,想起同事、电台为他们举行庆典,他们连夜挥笔,写下肺腑之言:
风雨同舟五十载,相濡以沫半世纪
文/张弘、富敏
昨天电视台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聚集在电视台《传媒人家》宴会厅为我们俩纪念金婚。
金婚应该是儿女为我们过的,这次是和我们情同儿女、亲人的唐伟捷、陈晓丽、李学功策划筹备的。其实我们是九月九日结婚的,因为唐伟捷六月初就要回美国,他们就决定提前为我们举办。
一切准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他们不让我们插手,内容也不透漏。可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竟然下午就在朋友圈看到了几张金婚纪念蛋糕的照片了,天哪,原来花季的陈黎明老师从艺术蛋糕师这里得到了《十六岁的花季》导演金婚的消息,并且在朋友圈发布了几张订制蛋糕的照片,看来这个戏的影响力不小,拥趸真不少啊!

我们够有面子的,原上海电视台台长的盛重庆在医院托人送来了大花篮;原金闽珠台长、原东视刘文国台长;原哈哈频道负责人叶超;原总监袁晔珉、原文艺部主任王宗琪、原编辑部主任应启明、中国MTV制作第一人王国平导演、电视台主持人燕子姐姐、电台少儿节目主持人梅梅姐姐、从长三角家庭演唱会成名的巫慧敏、还有支持我们每一部戏制作的技术部精英朱建芳、廖大炼、沈雁……都亲临祝贺了。可谓高朋满座,蓬荜生辉,回忆怀旧,感情浓浓。
说出来也许你不信,我们俩从来没有举行过真正的婚礼,从来没有过过一次结婚纪念日,我们的爱情实在是太不浪漫了。
我们俩在南空文工团相识,确认了眼神,爱情的火熊熊燃烧,爱得不计利害,没有杂念。

没想到恋爱不到一个月就接到了张弘父亲第一次自杀未遂的信— —一个留日的医生,一个反动学术权威,被逼戴着一米高的、铁制的高帽子游街示众,实在受不了了。远在围场监督劳动的爸爸吃安眠药自杀未遂。
失去尊严的老人已经抱着必死的信念了,一个月后就自缢身亡了,在一米都不到的床帮子上自缢了,只要有一丝活的念头,脚就可以沾地,他是真的不想活了。
张弘接到电话有十几分钟说不出话来,当时多革命啊,把一切交给组织,彻底和家庭划清界限。

这一切政治压力都阻挡不住纯洁的爱情,也一点没有影响张弘在文工团业务和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绩。
再后来,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烧到了文工团,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浪潮席卷天下,清理阶级队伍的时候,一共八十多人的文工团有十七八人被列入审查,张弘就在其中,被摘了领章帽徽批斗,强迫劳动,定为犯有政治错误复员到地方。
那是多么大的政治压力啊!我们在一个屋檐下不能说话,四目相视,在战友的帮助下传纸条表达彼此对爱情的坚守和忠贞。

我们俩活生生被逼分居北京、上海两地生活十五年,真的是现代人不能想象的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张弘才得以平反二次入伍,重新穿上军装,入了党,立了功 。要知道在文工团立功,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1973年,一个传呼电话改变了富敏的命运,电视台已故的韩仕敏副台长在一次业余演出中发现了富敏,改变了我们下半生的命运;已故副台长奚里德给了富敏第一个儿童电视剧《好好叔叔》剧本;我们开始在刚刚起步的电视剧创作战线上迅跑,张弘始终站在富敏背后,分镜头写剧本,现场指导,可是当时太极左,夫妻俩不能同在电视台工作,张弘不能署名,不能到第一线。是分管电视剧的郑礼滨副台长首肯张弘的劳动成果,支持我们夫妻的共同创作。我们拍摄了我们的成名作《穷街》《十六岁的花季》、后来我们俩基本成了连体婴,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是陈至立、龚学平同志把五个一工程《天梦》的剧本亲自交到我们手上,《天梦》的片名就是时任广电局长的龚学平写的。
我们拍摄《上海人在东京》的资金是原台长金闽珠牵线引进的;在东京我们没有资金是盛重庆台长亲自批了日币支持我们的,剧本审查和片头题字都是龚学平。
一路走来我们十七次获得全国的奖项和国际奖,是上海电视台这五个大字罩着我们,我们赶上了电视的最好时代。
我们的爱情就是工作,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并肩创作。

这样的爱情,应该是已经升华为灵魂的融合了。
退休后我们在后辈杨洋、姚积汶的协同下,创办了上海花季艺术进修学校。可以说我们投入了自己全部精力,一直在第一线,在孩子和年轻人的簇拥下,不断学习、吸取营养、发挥余热。
有人说:事业与兴趣结合 爱情与婚姻结合,是人生两大幸事,感谢上苍让我们两者兼而有之,拥有不遗憾的人生!
昨夜我们一夜难眠
感恩 感动 感激!
感谢生命中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编完此稿,读完他们俩《风雨同舟五十载,相濡以沫半世纪》的文章,我们也非常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祝福他们俩晚年幸福,健康快乐!白头偕老,恩爱百年。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编辑:山旮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