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有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地下党创始人李宗白、共产党创始人李翔梧、洛南工委书记李宗凡,还有开明进步人士李双吉、国民党人土李廉卿等人。这些都归功于李翔梧父亲李书显等人早期办教育的成果。6月29日,在中高村李氏族人李国民的引荐下,中高村李廉卿之女李慧林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父亲的伟大一生。其父亲用一生诠释忠诚,用奉献书写华章。他将一生献给国家,为党的事业和国家富强作出了很大贡献,是子女的榜样。今发表李廉卿生平传略,意在告慰先贤,教育后人,让乡贤的风范永存人间。

李廉卿,小名李克俭,底张乡中高村李族第四门人,本家兄弟排行第二。生于清光绪29年7月8日(即公历1903年8月30日),卒于公元1960年8月,享年仅58岁。先配草庙岭郭氏,继配湖北省郧西县张姓大户(住县城)之女讳张寿卿。生一女曰慧林。
李廉卿自幼在本村先后上私塾和小学,天资聪颖,成绩优良,学业有进,后考入原洛阳师范就读。毕业后,于中华民国七年(即1918年)在原洛阳专区临汝县财政局任职半年多。
民国18年(即1929年),李廉卿在工兵营干司书,任中尉书记副营长,后升任团参谋长,随部队赴湖北参加剿匪,大约有4一5年时间后回乡。
民国25年(1936年)7月以后,他代理本村联保主任,12月间又到陕县受训。到民国26年(1937年)六七月份,又接任村联保主任一职直到到本年年底。因邹营长来中高村抢了一次,他辞职不干了。李廉卿不畏惧强权,不趋炎附势,有自己思想观念。如第八区区长李元周搜刮民财, 强行摊派。在他的影响下,哥哥李克勤担任保长其间,硬是抵挡住政府的摊派,不给官绅在村里派饭。李元周愤怒之下便说要给李克勤打死,绅士简子荣为和谐关系就说,“有啥事好好说,你给克勤打死,但你能给克俭(即李廉卿,刘茂恩秘书)打死吗?”简子荣又给克勤捎话说,以后在李元周面前办事说话要注意些。

满清王朝统治中国以后,要求男人留长辫子、女人裹小脚。由于传统封建礼教的熏陶,男人以长辫子为美,视为受之父母的命根子。女人以小脚为荣,以为它是贤惠守本分的美德标志。辛亥革命中,国共两党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打破传统的清规戒律,提出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来反抗清廷。各村老百姓拒不落实,认为谁家的姑娘是大脚,就成了笑柄,以至于嫁不出去。身为中山镇的联保主任李廉卿积极响应,组织人到各村督促妇女放脚,对于不落实的妇女给予惩罚,促使这一运动顺利开展。在当时禁止缠足是一大历史进步,是妇女解放最大的一次革命,彻底把妇女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震动很大。
民国27年(1938年)六、七月,他参加宜阳县三乡教导队训练(孙殿英办的培训班),后到山西抗日,又到司令部当参谋,不久,因病回到洛宁老家。那时,国民政府专署有风声诬陷他有通匪嫌疑,要查办他,他不敢在家呆,就跑到鲁山县进省政府当办事员、科员、助理秘书(但时间不长)。在此期间,洛宁地下党员曲书城也在省政府潜伏做财务工作。李廉卿明知曲是共产党员,但在中统调查询问时,一口否认,保护了曲书城。
李廉卿嫉恶如仇。他的同学认识尉氏县县长,介绍李廉卿到尉氏当县长秘书,这个县长吃喝嫖赌,大肆贪污腐败,老百姓痛苦不堪。李廉卿不顾同学情面,把搜集来的县长的腐败证据交到省里,县长遭到查办。1945年到1948年,他在省政府工作期间,曾任省政府秘书科长,并和省长刘茂恩(巩县回廓镇小河村人)私人关系,过从甚密,连李廉卿女儿的名字“慧林”就是刘茂恩夫人给起的。刘并任命李廉卿负责监管“共产党地下活动”的专项专员,李廉卿利用这一职务,保护了不少洛宁的地下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如原洛南县县长后任最高人民法院的三大审判员之一的曲书城,曾在洛宁县政协文史资料中谈及此事:洛宁地下党的早期负责人的李宗白(后任洛宁县中校长、洛宁县副县长),解放前夕在南阳镇平被敌逮捕,消息传到省府,李廉卿立即前往处理,通过多方周旋,使李宗白免于被杀,释放回家。河南大学教授(东磨头)李俊甫博士是民主进步人士,当时省政府有人怀疑举报,他知道后暗里通知李博士,叫他转移,李连夜逃出开封,投向解放区。有一天,刘茂恩给李廉卿打电话说要到河南大学逮捕进步学生,李廉卿马上将此信息告诉曲乃生,避免一次重大牺牲。

李廉卿在省府工作期间,村中人和洛宁的许多人都跑去找他办事、找工作,他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也以妥善安排。如中高村的李富中、李书芳等,李廉卿给他们安排工作,帮助书芳上学,还有兴华的刘正玉,教他练字,并安排工作。解放时,刘随国民党跑到台湾,并任国民党军少校。两岸三通后,曾多次回来探亲,并特意到李廉卿家住了几天。本村农民李成军得了传染病肺结核,他不顾传染的危险,让李成军住在他家里,从看病到李成军死亡一直都是他一手操办。
李廉卿工作期间也时常回老家。他们家的媳妇四五个,只在家做家务,一个叫“象”的宜阳长工身强力壮,干活毫不惜力,一个人顶住好几个人,好似一匹千里马,但脾气很倔强。心软的李廉卿便把媳妇们都撵出来下地。直率的长工有点不高兴,发脾气,李廉卿只好改变注意。土改之后,李廉卿对长工说:“政策不允许了,地已经分了,你回去还能分点地”。他们恋恋不舍,但最终还是挥泪告别。
解放时,河南省国民党省长刘茂恩化装跑向台湾,而李廉卿在老革命曲乃生(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的劝导和帮助下投向人民的怀抱。他先后赴开封县、杞县、巩县和偃师参加士改工作,并同群众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土改完成后,他被分配到河南省图书馆工作当馆员。
1953年,李廉卿因病从图书馆里退职回家,回家后,他身体不好,但仍到故县、底张乡辛家坑做代课教师,闲时还给群众推拿、针炙治病。1958年,因党的整风反右运动,他去参加学习,被错划为右派,蒙冤二十多年,并在1960年8月不幸去世,死时留有遗恨。多亏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他的错案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纵观李廉卿的成长历程和所作所为,充分反映了中高村的优良村风对他一生产生的深刻影响。村风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环境,对人才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高村来看,良好的早期办教育确实造就了一大批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邻近有的村不搞教育,所以出很多土匪,与中高村形成鲜明对比。教育, 小到影响一个人、一个村,大到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在于教育,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把抓好教育放在首位。(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