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子与做人
文/黄海真
记得在读小学时,还是七八十年代,对于我们这些家境贫困孩子来说,脱离种田曾经是最大的梦想和共同的理想。到现在我还记得,背上书包后喜悦与自豪的那一刻!当然,家人更是千嘱咐万叮咛,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最后才是他们中心话题,就是问你长大后干什么,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当医生!”扭头大踏步的向学校走去!
我那时在班里是年龄最小而又学习最好的。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布置了课下作业,让务必下午上课前独立完成。那可是班主任布置的,谁也不敢违抗。但这次作业的题目有点难,让我的很多的小伙伴抓耳挠腮。当然,我也是费了好大脑筋才做了出来的。怎么办呢?下午上课时间马上到了,为了讨好自己的“铁哥们”,我便把自己的答案都一一分享给他们。知生莫如师,一场暴风雨终于来了!上课了,老师登上讲台的第一件事就是逐个检查我们的作业。当然,答案如出一辙!他一一的看过作业,并没有露出不满意的样子,而是同往常一样,开始了新的授课。
下课了,同学们收拾好书包,纷纷离开了教室。我一边收拾书包,一边为自己的举动沾沾自喜,一个熟悉的声音把我叫住了!我立刻意识到:我们的恶作剧被老师发现了!当然,作为学习委员的我是首当其冲应该被怀疑的!我似乎感到瞬间的冷!只是用眼的余光偷偷的一看,的确是班主任老师,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回真的摊上事了。
忐忑不安的跟着他后面,试图想找到一个催他赶快回家的理由,但是依照他的惯例,那又怎么可能呢?只好耷拉着头往前走。
出乎意料的是,在办公室,他没有责备和训斥我,只是语重心长的说,帮助同学可以,但要让他们掌握做题的方法,而不是让他们照抄照搬答案。最重要的是,那天他给我布置一个任务,是让我回家后去稻子地里看看。明天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
那是金黄色的九月,也是一个载满丰收的季节。在那个年代,一片即将成熟的稻田也是老百姓的希望所在,当然,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它不仅仅是赖以糊口的主食,更是我们语文写作的素材,也许只有它才能让我们的写作充满神话。
回了家,没有吃饭,而是箭步走到稻田里,看看满地的稻子,一颗颗沉甸甸的稻穗,整整齐齐的猫在那里,像阅兵一般。微风过处,密密的稻叶沙沙做响,还散发出阵阵的清香,沁人心扉!
那天晚上,我睡在床上,仔细思考着一个问题,稻子在没有出穗时是径直向上的,在出穗后尤其稻穗成熟了以后就变得弯弯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变越弯。我们做学门这不也是这样吗?当我们对一件事物一知半解时,往往表现出趾高气扬,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拼搏,掌握了一些知识,甚至取的了一定的成绩,低头思考时,却发现距离自己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唯叹人生路上,学无止境!
第二天刚刚下课,我就被叫到了办公室。站在老师面前,我把自己的看到稻子后的感想勇敢的说了出来,当然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的信心及决心,制订了可行的学习计划,决定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
老师说,你要学习稻子的精神,饱满的稻子之所以低头,是因为它不骄不躁;空瘪的稻子之所以引颔向上,是因为它高傲空空如也。
30年来,老师的话深深的烙在我心里。当然,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的女儿。就在这个月,得知女儿高中教师资格证考核通过的消息,很是高兴。于是发个微信向她庆贺,她却回复说,我的事业才算刚刚热身,还早着呢!
其实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的路很长,要学和要做的东西更多,对于作为大四的学生的她来讲,也只能定位于热身阶段!
我希望,稻子的精神会影响更多成长中的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