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荷
文/张存民
(一)
晨风阵阵送清香,
岸柳依依情思长。
带露蒹葭盈玉润,
含羞菡萏着红妆。
(二)
忙里偷闲诗为伴,
苦中作乐抚琴弦。
野凫戏水双双舞,
菡萏凝珠柳笼烟。

人月圆·贺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
杨疏影
己亥五月廿二日,接存民张兄信,相约成立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心中大喜,我乡人文化切磋有阵地矣!填词以贺,并记。
青山绿水相谐好,钟灵造化佳。芷兰葱郁,村垣雅致,淳朴人家。
人才辈出,风骚各领,敬业争夸。六汪文苑,乘时应运,挥写年华。
己亥年五月廿二日

过年
文/陈道俊
过年,木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来由。
小时候,只知道过年能穿上新衣服,能吃上两顿肉,有饺子吃,有鞭炮放,所以,一到冬天就扒年。
后来,成年了,就知道,过年了,可以好好的歇几天,亲朋好友有机会聚聚,家人团圆。
再后来,就是一到过年就开始忙活,办年货,蒸干粮,就是等儿女回家团圆。
今年年前,天气有点冷,连加忙活,农历二十七那天就感冒了,挺重的,吃药打针折动了两天,依然木见好,除夕那天,免強起来干点事,不干确实不行,木人帮你,上午九点多钟把对联贴上,往街上走了走,家家都换颜一新,年味十足,陆陆续续的车辆赶往村庄,儿女们都大包小包的,回家过年了。一家远方兄弟,长年在外打拼,今年携儿带女回家过年,娘,早早在大门口等侯,孩子很懂事,问,奶奶过年好!奶奶高兴的滿脸堆笑,好,好,好。儿了上前给娘一个拥抱,娘!娘脸上流淌下了两行泪水,娘擦了一把泪水,亲了亲孙子的脸蛋,快回家,回家,回家过年。
很平常很普通的举动,确实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由衷感到,有娘真好。
娘走了,走了八年了,八年娘依然在我眼前,从没生疏,从未走远。一点点,一幕幕如此清晰。
小时候,家里日子紧巴,一到冬天,每晚娘都在油灯下扎鞋底,做鞋帮,为我们做新鞋,我们姐弟多啊,做了一双又一双,就是为了我们过年能有新鞋穿,临近过年时,就为我们做新衣服,那时穷啊,不能每人都穿新衣服,娘就把我们穿了一冬天的棉袄拆洗,用火烤干,连夜逢制,第二天我们就可以穿新鮮干净衣服了。也会把老大的改给去二穿,老二的改给老三穿,那样的年我不记得过了多少,只觉得过年好,真高兴。娘就是一直任劳任愿的为我们操劳着。
那年头过年,才能吃上三顿纯白面的水饺,干粮大多都是地瓜面的,纯白面的很少,娘为了过年,好看,为了面子,为了我们能喜欢吃,包干粮就把黑面外边包上一从薄薄的白面皮,娘都是自己吃纯黑面的,那时候我们不懂事啊,只管吃自己喜欢的,偶尔也会问娘,娘,你怎么不吃白面的,娘说,娘爱吃黑面的,黑面的甜,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娘那里是爱吃啊,因为她是娘。
我们慢慢都大了,日子也慢慢好了,过年娘不再给我们做鞋了,而是我们给娘买新衣服了,可是娘总不啥的穿,过年穿几天后,就洗净晒干藏起来了,我们劝娘穿,娘总说,在家穿旧的就中,新的动弹动弹穿。
娘一个妇道老人,那里动弹啊,一年出不了两次门。尽管娘不穿,我们依然会给娘买。后来娘走了,留下了满滿一箱新衣服。
娘不在了,过年冷清了许多,娘走了,孩子大了,个自都有自己家了,过年就剩我俩了,虽不说寂寞,总是有些冷清,总想娘在的时候场景,爹娘在,孩子小,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吃了饺子爹就给孩子分压岁钱,孩子高兴,大家高兴,每年除夕夜我都会给爹娘每人磕三个头,感谢爹娘的养育之恩,一直磕到爹娘走了。
过年,过年,过年就是过个心情,过个亲情。
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年一度的团圆,
给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期盼。
年来的又是如此短暂,来去匆匆。
这就是一年!

乡愁
刘常桂
几度家山梦里行,
春花秋月总牵情。
他乡已是红颜老,
未忘爹娘唤女声。

《今天的风河》
文/宋连富
今天的风河,风河
西海岸新区(胶南)人民的母亲河
风雨兼程七十载
峥嵘岁月新时代
风河
已遗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已载入史册
已走进万户千家的生活
随着东西快速路的畅通
名声逐渐显赫
今天的风河
东西快速路的两侧
亮化美化绿化的景致繁多
导向标识标志牌路旁矗立
醒目亮眼,方便你我
路
畅通无阻,车辆如梭
礼貌行驶,礼让过客
早起的上班族
一路风尘,一路凯歌
今天的风河
晨练的人们
迎着朝霞,挽着微风
慢步在绿荫掩映的湖岸边
花丛中,幽静的步道上
愉悦而心旷神怡地
听着鸟声,看着鱼跃
闻着花香,踏着轻歌
这就是新时代
这就是生活
今天的风河
望不到边的芦苇
经过冬的蕴藏,春的沐浴
苍翠葱笼,随风摇曳
大片大片的湿地
引来数不清的长腿鹤
万千的鱼儿荡起清澈的水波
水域下游入海处
点点白帆正在演练如何掌舵
今天的风河
放眼翘望
碧海蓝天,万顷烟波
鳞次栉比,群欧飞歌
冉冉升起的太阳
浅浅的色,暗暗的光
透过淡淡的晨雾
渐渐地洒满河岸
洒在人们的身上
沁人心窝
今天的风河
驻足凝视
太阳从海上升起
从桥头掠过
时而挂在树梢
时而藏身芦苇丛里
时而现身堤岸的半坡
岸边攒动的人们
身在其中
心情快乐
相遇风河
相知风河
今天的风河
过去的风河
纵使人们对风河有诸多传说
新时代今天的风河
依旧拥抱太阳的升起和日落
依旧海纳百川和不断的逾越
2019年6月于晨曦中的风河上

【七绝】入群
文/泽欣
梦游李杜吟仙句,
两耳机铃归草尘 。
幸得村民群墨客,
六汪文学艺佳人!

那一年,我为别人做了一回老乡(散文)
文/ 单宝剑
前几天,我挂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被一网友评了,打开一看,就两个字“老乡”,急忙查看该网友的地址,是山东潍坊的。我知道,潍坊与青岛虽然属两个地区,但在全国来说,也是山东老乡。 一看到 “老乡” 二字,不由得使我想起了30多年前自己亲自经历的有关老乡的一段同样使我感动的往事。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如果没有出门在外,没有相关经历的人,是很难体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 其实,我也不是一个经常出门在外的人。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决定了我只能是一个“家里蹲”一族。然而,在我少有的外出机会中,却让我真正领教了一回做“老乡”的难得际遇。 那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被安排在当地镇政府多种经营办公室工作。那时,乡镇企业正处于如火如荼的上升阶段,全国各地正在想方设法大办乡镇企业,我所在的镇政府自然也不能例外,对发展乡镇企业特别重视,多种经营办公室(后来与工业办公室合并为乡镇经委)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除镇办工业以外的乡镇企业。那时,我所在的镇里办了一家良种鸡繁育场,主要是引进、孵化、繁育良种鸡,引导和支持农民靠规模化养鸡致富,而该良种鸡繁育场正是归多种经营办公室管理的。该企业在开办之初,的确红火了几年,在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同时,也为镇里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外地同类企业的逐步兴起,竞争越来越激烈,到后期逐步出现萧条的局面。为此,分管多办的镇领导决定让我们多办的同志帮助该企业外出跑跑销售,把销售触角向外地延伸,以重新打开企业经营的新局面。当时我还年轻,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加之从没出过远门的缘故,在其他同事很不情愿的情况下,我自告奋勇地带领良种鸡场的一名业务员踏上了外出推销跑业务的征途。说是“带领”,其实初次外出还是人家带领着咱呢。记得当时正值隆冬,我们俩人在本地乡镇和周边县市出去跑了没几个地方,大雪就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了,没办法,我们只好打道回府。回来后,一进镇政府的大院,看到下午的阳光正暖暖地亲吻着路两旁的积雪,外出不到半个月的我一时竟有些陌生的感觉,接着,一阵目眩后的亲切感便在见到同事和亲人的寒暄中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久久没有化开。因为,回来后不几天就要过年了。 过完年回单位一上班,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意欲换个人外出,本来“故土难离”,自己年前已经出去过,本想不出去也罢,但经不住领导的赞扬和同事们的撺掇,据说我们那次出去后,效果立竿见影,很快从外地来了不少客户,使企业又开始逐步有了起色。受此鼓舞,我决定还是继续外出,且为节约经费,我亲自提出来个单独外出 ,“独闯江湖”。 正月初七那个雪后初霁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在领导和同事们殷殷鼓励的目光下,象赶赴战场的战士一样,义无返顾而又不无悲壮地登上了开往外地的客车。这次外出的目的地是更大范围的县域以外。第一站,我首先去了邻县日照(那时日照还是一个县),接着又去了紧邻日照处于苏鲁交界的连云港市。连云港虽与我们当地相距不远,但却是省外的,属江苏苏北地区的。要知道,在此之前,虽相距不远但我还一直无缘去过连云港。这次去连云港,一则连云港属省外,再者那里有我的一个在部队服役的远房姐夫,因此到那里去我还是充满期待的。去了后,一来可以有个落脚的地方,二来初次单独出门在外有亲戚也好有个依靠。谁知事不凑巧,由于没有我姐夫的详细地址,事前也没有联系过,到了后打听来打听去,还没等找到天就快黑了,这时突然想到我的那个远房姐姐好象在军人服务社上班,于是就直接打听她的名字,当一位士兵模样的军人听说我是青岛地区胶南人时,脸上立时呈现出亲切的目光,他说他是烟台地区蓬莱人,都属胶东的,是老乡,并非常殷勤地陪着我这个小老乡到部队营房和军人服务社帮我找寻我姐姐、姐夫,直到找到为止。事后,当我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竟非常真诚地对我们说:“唉,都是老乡嘛,说这个不就见外了”。其实,青岛和烟台分属两个不同的地区,所谓“胶东”是一个比较广的地域概念,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胶东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率先富起来的少数地区之一,出门在外的胶东老乡一提起胶东来,脸上自然有一种自豪感,因此不管是不是真正的老乡,一提起胶东自然都有那么一种共同的归属感,至于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乡,谁也没有去认真计较的。 从连云港以及比较靠近山东的苏北几个县回来后,稍事休息,我便去了与青岛临界的潍坊地区。那时,我虽是没有外出办事的经验,但凭着一股热情和新鲜感,我是很能闯荡的,因为是推销良种鸡,因此凡是与农业有关的地方我尽量过去一下。记得当时潍坊地区有个潍北农场,其实是个劳改农场,我一听说是个农场,也不管是什么农场,就决定去试一试,碰碰运气,可是到了那里后才知道,人家并不需要什么良种鸡,正当我十分沮丧地准备走的时候,厂部办公室的一名女管教人员通过交谈了解到我是青岛地区胶南人时,突然惊喜地对我说:“胶南的?这里有一个老乡也是胶南人,你等一等,我去跟他说说”,说着,不由分说地就跑了出去,不一会,一位年约三十五六岁、中等个头、脸膛黑里透红、身着公安制服的管教人员,跟着前去找他的那位女管教人员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一见面,那位老乡脸上露出非常惊喜的神情,急忙拉着我的手跟我攀谈起来,俨然以前曾是老相识。从相互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位老乡的家乡正是真正的胶南人,只不过不是一个乡镇,但却是邻乡,更有缘分的是,我们两个村相距并不很远,彼此都相互了解对方村子的名字。我说这些,其实并不重要,一个人身在异乡,见了老乡感到亲切、激动本是很正常的,出乎我意料的是,尽管他所在的单位对我的业务来说已没有什么希望,尽管实际上他也帮不上我什么忙,但他竟非常真诚地邀我晚上住下,说晚上让他家属给我们包水饺吃,虽然我心里并不是很情愿,但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几番推辞无果后,只好住下。晚上,我们回去后,果然他的妻子已早早回了家,正在忙活着包水饺呢。原来,他的妻子同是农场管教干部,说起来算个邻县老乡,她是得到丈夫的音信后特意请假提前回家做饭的,并且,从他妻子的表现上看,其热心劲一点也不比丈夫逊色。 时至今日,那位老乡及其妻子的名字我已记不大清楚了,但使我不能忘怀的是,我们之间本并不曾相识,也未受任何人相托,更无有恩于谁,仅仅因为是“老乡”,就受到如此的厚待,由此所表达出来的浓浓的友情、亲情和乡情,实在让人感动不已,它的意义远远不是身在异乡得到了一次帮助或者是在他们家里吃了一顿饭那么简单。也许,这就是人的从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老乡情结”吧。 似这样“真正”的老乡是如此,象上面提到的那位所谓“胶东老乡”—其实只是一个大地域范围的“老乡”,其所做所为更不是一句感动所能包容得了的。 难忘那一年,我在外地为别人做了一回老乡。 做老乡的感觉真好。 祝愿老乡万岁!
《六汪文苑》杂志社
社长 张存民
总编辑 单宝剑
主编 赵守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