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安之(香港》的《漓江之约》
——安之《漓江之约》赏析
兰舟沐浴着新阳
泛起的涟漪在碧波中荡漾
云影牵引着山光
像一场约会在柔情中激扬
温婉的倩影
醉了漓江 美了天地
我驻足闭目遥想
五彩缤纷的光影
婉如一朵朵花儿
在那温情的心头绽放
怀鹰点评:
旅游诗,顾名思义,是用诗歌这个载体记录眼下的风景,风景是前提,看景的心情交织其中,营造出新的风景。在诗歌创作中,旅游诗蔚成一大支流,但最怕的是写得像流水账或喧宾夺主,在感情的挥洒中忘了风景存在的独特性,虽然它通常都依附在情感之中。有人说,读一首毫无新意,色彩平庸的旅游诗,不如观赏一帧风景照来得痛快。
安之的《漓江之约》,既然是“约”,作者应约而至,在美如仙境的漓江上看到什么,感悟什么呢?漓江之美,美在何处?
元代诗人陈孚在《灵川县观桂林山》写道:“碧波洗出万云鬓,堆满残阳紫翠间。三世眼根修得到,天教尽见桂林山”。诗人在灵川县境可望到桂林诸山。这里用的是远镜头,也是采取全景的写法,还用了借喻的手法,把桂林诸山比喻为美好如云的发鬓,这就把桂林诸山形象化。此时正值傍晚,夕阳的光辉与苍翠的山色互相辉映。由于光影作用,就有了层次感,最后诗人带点喜悦和动情的说:能见到桂林山水是前世修来的眼福。
这首诗并非对眼前美景作个解剖式的描写,他用的是大量气势恢宏,也兼顾大自然的色彩,最后由心情的“感叹”烘托景物之美、之妙。
回头再看安之的《漓江之约》。首节“兰舟沐浴着新阳/泛起的涟漪在碧波中荡漾/云影牵引着山光/像一场约会在柔情中激扬”,前三句纯粹写景,虽然没什么新意,倒也勾勒出“我”为何来赴约?从文字的结构来看,此约并非“我”与山水之约,而是兰舟与云影之约,那是作者以移情方式“取代”人的角色的作用。
假如作者循着这个思路探索下去,能自成天地,将漓江之美与诗的精魂融为一体,就能体现大自然与人文的较完美的契合。但,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书面语言。“温婉的倩影/醉了漓江 美了天地”,老实说,像这样平实的句子难以征服读者的心,那是概念化的句子,看不出漓江如何醉人,它的独特性在何方?
“我驻足闭目遥想/五彩缤纷的光影/婉如一朵朵花儿/在那温情的心头绽放”
读完最后一节,我依然无法体会漓江之美,只有一堆缺乏生气和生机的文字,漓江之美只是个文字符号。看来,作者并没真正深入风景,细心去观察和体会,只是风景之外的看客。
我这篇评论对作者也许严厉了点,但这是我读诗的观感,希望作者海涵。
怀鹰,原名李承璋,福建南安人,新加坡公民,曾做过电视台华语戏剧组编剧,媒体城记者,撰稿人及导播,《联合早报网》高级编辑,书写文学网主编,目前为专业作家。
获国内外25项文学奖项,第一届《城市文学奖》冠军,《宗乡文学奖》小说组及散文组冠军,第一届《新华文学奖》推荐奖,香港中文大学主办青年文艺创作高级组获奖人等。主编过《青年文艺双月刊》《新加坡文艺》《新加坡小小说》《新城小作家》《创新诗刊》《缅甸新文学网诗歌报》等。出版过25部包括散文,散文诗,小品,评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等著作。

[詩人简介]
李筱蓉(筆名安之),香港詩人聯盟理事,《香港詩人》編委;香港考評局主考官;資深教師及朗誦評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