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新权
“填鸭式”教学,是早已不被提倡的教学模式,它最大的弊端是不重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重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孩子对老师的结论式教学有着较强的依赖。其实,中国不光在教学领域存在“填鸭式”,在教育方面,也明显地存在着“填鸭式”,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喜欢大包大揽、毫无原则地随意帮忙。家长们的这种行为,虽没被人给说穿和命名、没被公认成“填鸭式”,但它的的确确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发挥着巨大而又消极的作用。

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中国人骨子里就认为作为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孩子尽多大力、帮多大忙都是天经地义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舍不得孩子疲劳、舍不得孩子吃苦,总是一马当先地为孩子包揽一切劳动、打理一切事务、阻断一切苦头,什么都是让孩子䞍现成的,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征求孩子意见的过程,譬如需要不需要、同意不同意等等,即使征求了、商量了,最后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等孩子表态就把事情给代办妥妥的了。有的事情也挺可笑:孩子自己在玩耍时,如果磕到哪儿,或者在走路、跑步时摔了跟头,没等孩子自己觉得委屈、没等孩子自己爬起来,家长立刻充满自责、心疼不已地把孩子抱起来,小心翼翼地检查碰坏了哪儿没有,又是哄劝,又是替孩子出气——拍打那个磕到他孩子的那个玩具、桌椅什么的,或者是用脚使劲踩跺那个绊倒孩子的土坑或砖头,很少有家长能坦然自若地让孩子独自承受一下并不太大的痛苦和观察一下孩子能否坚强地面对困难、能否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通过这些直接经验使孩子从磕碰中增长记性——吸取教训从而学会躲避危险和祸端。更有令人不齿的:孩子犯了错、犯了法,家长不是狠下心来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埋单从而培养孩子知错就改、敢于担当的性格,而是怕孩子在纪律和法律面前吃苦受罪,继续护短,极尽所能地托关系花钱财为孩子撒谎狡辩、开脱责任,使孩子始终不知悔改而快速地滑向危险的深渊。这样的家风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是非荣辱的观念,还容易形成无赖的性格。

正是这种家庭教育的“填鸭式”,孩子应该有的种种生活经验被大人们善意取消、被家长献媚代劳,才导致了家庭教育中“体验教育”的严重缺失。无数事例和研究证实,孩子的直接经验,尤其是吃苦的体验,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有利因素。孩子的直接经验缺失越多,孩子就越幼稚、轻狂、任性、懦弱、平庸;而孩子亲历的越多,则越容易开发孩子的心智和锻炼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越能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家长不计后果、毫无原则地随意帮忙之下,当时确实感到生活轻松、“有助”,而未来的日子,则会感到生活的沉重和无助。困难的经历,你帮他躲过一时,但不能帮他躲过一世,困难的经历今天少了,明天也许就会增多;是谁的日子,就该由谁来过,挨些累、吃点苦也是他的生活,他该有的各种体验,谁都没有权力剥夺。

世语说“寒门出贵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大概就是提醒人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多些历练能助其成才。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不要把自己孩子的前程因为你的种种不忍而毁在你们家长的手里。

注:本文使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