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背村队长——老换(报告文学)
——记优秀共产党员陈焕林半个世纪的队长生涯
文/陈天林
题记: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朝庭大员,还是乡村小吏 ,只要心系百姓,乐于奉献,都可以堪称先进和模范。
寺背村的队长——老换。这句话不是说寺背村的队长更迭替换的蘋率很高。相反,从一九八五到现在的三十多年里就没换过,一直由老焕担任。老焕,不过是一个人名而已,但却不是真名。是村民们对他起的一个官方代号,也算一个尊称吧。他的真实姓名叫陈焕林。
在我们这里的乡下农村,人们之间直接了当的就直呼其名。并不象机关单位在其姓氏前冠一“老”字,如老张老李等等。但老焕,人家是队长,农村基层组织的一把手,要直呼其名,那就有点不礼貌了吧?再说,还有年龄小的,就更不能直呼大名了。不知谁突发奇想,在他名字第一个字前加了个“老”字,这样“老焕”就这样叫开了。这一叫开,无论老少妇幼统统照此模仿,也就视作平常了。这样的称谓在周边村里也大同小异。比如在名字的头一个字后加个“子”字。如张飞虎,就叫飞子。李建国,就叫建子。如此等等。
以上都是题外话,现在言归正传,单表老焕。
老焕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1963年初中毕业,其时国家刚刚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但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妹妹三个人在上学,只有父亲一个劳力挣工分,不到十七岁的他,就投身到农业生产这个行业。从记工员做起,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后来被生产队派去学医疗保健知识,当了生产队的赤脚医生。谁料他爱好这一行,加之本人好学,经常医药书籍不离手,把这个事做的有色有声,乡亲们左邻右舍有个头疼脑热,来这里一料理,吃几颗药,就全好了,啥事也没有。接下来经过1964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锻炼和其他社员一样,成熟了起来。挑起了寺背后的半壁江山。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和社员一起战天斗地,平整了全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修渠打井,确保农业连年丰收。后来,又和社员们一起奔赴水利建设工地。宝鸡峽,冯家山,建沟桥……都撒有他和社员们的汗水,留有他们的足迹。冯家山工程完成后,使寺背村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耕地成为自流灌区。秋夏旱涝保收,粮食产量实现了《农业生产发展纲要六十条》规定的过黄河跨长江的目标。使全队社员的生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人民公社组织形式下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各大队纷纷成立了科研站,推广和发展新的优良品种和耕作技术,这时老焕又去了大队科研站担任副站长。名雀一时的油菜育苗移栽套种技术就是在宝塔科研站发明推广开来的。该项技术科研带头人樊凤奇也上了扶风名人录。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这项新的耕作技术在全县和宝鸡地区不少地方推广,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当年的报纸,便可查看祥情。因为这消息是上了头条新闻的。随后老焕和科研站的好多掌握了这个技术的人员被公社组织分配到附近生产队,推广这一科研项目的实施。老焕被分配到庄白大队负责这项工作的。他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和感
一九八五年,老焕又被群众当上了寺背村的队长。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老官刚上任就遇到了土地承包大调整。这可是农村基层工作最麻烦的工作。但老焕却经过摸底和群众交谈后做出了三大决定:第一土地调整后保证每片地的面积不少于一亩,第二保证每户地不超过四片,第三为了耕种作务方便,把超过三百米以上的地块在方便的地段增设一条生产路。很快土地调整工作顺利完成,人人高兴,家家满意。真心为群众办事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了村上的各项任务,连年被村党支部、村委会和镇党委和镇政府评为先进个人,模范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正如颁奖词中所说的那样,在实际工作中有耐心有忍心…………
二零零七年,法门寺旅游景区征用本村土地60余亩。看到别的村组都把征地款分了下去,群众呼声也大,这时老焕顶着各种压力,只分配一部分款项,其余一百三十多万存在银行,十年来用存款利息为存民缴合疗费拾五万元。
二零一零年,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又拿出拾貳万元硬化了乡村街道路面,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行走的泥泞不堪的土路。接着又平整了原公社砖厂租用取土的近十亩场地,使荒弃多年的土地得到了复耕。为中央提出的确保每人一亩耕地的红线做出了贡献。
二零一五年,增取和配合国家专项资金,修建灌溉斗,分渠二千六百多米,使全村所有耕地灌溉浇水得到彻底解决。积极响应政府“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的号召,把历来废弃很久的城壕开发填平,修建起一个一千平米的休闲游乐场。安装各种健身器材十多套。蓝球场,乒乓球台应有尽有。还修建小亭子一座,其造型奇特,美观大方,是人们纳凉和交流信息的好去处。
在这三十多年里,老焕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的无私和奉献。无私,使他的奉献令人惊艳。奉献,使他的无私发人深省。一九八七年的八月,一场突入其来的暴雨,引发的洪涝淹没了一户村民居住的窑洞,老焕第一个赶到现场,并发动村民帮助他们转移。带头用自家的小麦换回这家被水淹了的小麦。在他的感召下,村民们都伸出友爱之手,几千斤水淹小麦全部换完。一九八九年的秋季,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去世,偏天不作美,连阴大雨下了三四天,为老人箍墓的砖石材料无法用车运往墓地,这个时候,对长老焕带头并发动村民把所需材料背到现场。队长老焕协助其亲属家人,为其举行了隆重葬礼。让他含笑九泉。
二零一五年,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中,老焕被村党支部评为标兵党员,号召全体党员和村民学习他一心为公,一心为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甘于奉献是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做为组长,我深知肩上责任,时时提醒自己,把事业看重一些,把名利看淡一些,少一些索取,多一些奉献。一个人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却可以主宰生命的宽度。这个宽度就是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真是感人肺腑之言。也说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
…………
前面不是已经说过了,老焕队长当年曾是的很,几颗小药,温水服下,十分钟立马见效。周边不少人慕名而来,那年秋季,果商老板牙疼难耐,老焕得知后,配药予他,效果真是奇妙。老板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把他的人马带到了老焕的地头。
又撤远了,不过这事也与老换有关。这连任三十多年的队长,岂止是三十多年?咱们不妨看看他的简历吧。(附陈焕林简历:1965——1667年,任记工员、民兵排长。1968——1974年,任生产队副队长。1975——1981年任大队科研站副站长兼出纳。1986——现在任村民组长,)在其他地方多吗?常见吗?在全县、全省乃至全国能有几何?这个不得而知。因此就有小青年放话,要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但后来一打听,这要经过许多环节。嫌麻烦就不了了之了。如果哪位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如若能申请成功,那确是一件喜大普奔的好事。
话说回来,这前后连在一起,从十七岁到七十岁,几乎老焕一生都在为寺背村工作的岗位上。其功绩是不言而喻的。时间构成了历史。历史可以证明一切。各上级政府机关所给的荣誉就是最好的的佐证。时止今日,村上除一名残疾人员外。当年的贫困户陆续脱贫。寺背村在苹果飘香中走向小康之路。年收入在10万 元以上的家庭占三分之一。家家都 修建了农村小别墅。室内装修摆设豪华气派。有私家车的超过一半。在城里买房的家庭超过三分之二。村里婚龄青年都在适婚期喜结良缘,无剩男,更无剩女。老年人除享受国家养老保险和高龄补助外。在家里受到儿女们的精心呵护,无有遗弃和 虏待老人的传闻。村办幸福院 的正常运行,解决了在外打工儿女的后顾之忧。寺背村正以一个和谐幸福的新农村绽放着脱贫致富之花。
但有一点还是肯定的。一定背后有人说他不是,骂的人也会有之,你想想,背过朝庭连皇上都骂呢,把这个小小的队长算啥,官小的不能再小了。不过,骂让人家骂去。但从来没有在我当面骂过。因为他是我亲哥……
(20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