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为了父亲的翠绿
——秋玲(香港)《五月,大地一片翠绿》赏析
沿着翠绿就会找到大地的指纹
突起的纹线像水中漩涡
父亲的生活,渐渐煞退了脊线的颜色
仿佛一片枯叶会随时飘落
我多想,收集树叶片片绿汁
花朵上的滴滴露水
为患病的父亲
我的中年
重新染上生命的绿色

写对父亲的感情,很容易陷入滥情的境地,因为父亲这个形象太强烈鲜明,对我们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甚至父亲的影子、声音及笑貌,都像血肉一样烙印在我们的心版上。
但秋玲的这首诗却另辟途径,她巧妙的借用“大地的指纹”来形容父亲脸上的皱纹,这是一个很新颖的借代。在修辞学上,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的手法有多层次,以大地借代父亲的形象,此其一,大地的皱纹,此其二,两者融合为一体,使父亲不但具有大地的厚实、沉重,而且因为生活的挤压,脸上的皱纹看来像“水中漩涡”,一张一抑,把父亲的苦难刻画得入木三分。
作者写父亲,并非采用直线写法,而是站在比较开阔的角度来写。“沿着翠绿就会找到大地的指纹/突起的纹线像水中漩涡”,单看开头这两句,你会以为这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只是个“诱饵”,以便作者切入父亲这个角色。“父亲的生活,渐渐煞退了脊线的颜色”,这样的切入是好的,但突兀了点,读者还没作好心理准备,就得面对苦难生活的煎熬和洗礼。换句话说,在咏物和叙事之间,还少了一点接轨的构造。
父亲的“苦难”“仿佛一片枯叶会随时飘落”,可想而知,父亲已到了风烛残年的晚景。“我多想,收集树叶片片绿汁/花朵上的滴滴露水”,这是作者的愿望,收集绿汁和露水(这恰恰是生命迹象的颜色),为的是“为患病的父亲/我的中年/重新染上生命的颜色”。
整首诗易读,没有七拐八弯的技法,文字也很朴实,抒情中蕴含深沉的念想,叙事中见真情。然而,诗的后劲逐渐减弱,与前面的波纹、漩涡显然不太协调,虽然不至于有太大的败笔,但整个行进的节奏变成前扬后抑,读的感觉便不是很顺畅了。

怀鹰,原名李承璋,福建南安人,新加坡公民,曾做过电视台华语戏剧组编剧,媒体城记者,撰稿人及导播,《联合早报网》高级编辑,书写文学网主编,目前为专业作家。
获国内外25项文学奖项,第一届《城市文学奖》冠军,《宗乡文学奖》小说组及散文组冠军,第一届《新华文学奖》推荐奖,香港中文大学主办青年文艺创作高级组获奖人等。主编过《青年文艺双月刊》《新加坡文艺》《新加坡小小说》《新城小作家》《创新诗刊》《缅甸新文学网诗歌报》等。出版过25部包括散文,散文诗,小品,评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等著作。

[詩人简介]
秋玲(中国香港),本名张秋玲,女,祖籍贵州省六盘水市。香港文联主席蔡丽双博士秘书《香港诗人联盟》编委《天津诗人》编辑部主任。作品散见于《香港文学报》《香港诗人》《天津诗人》香港《圆桌诗刊》等文学期刊和多种诗歌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