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学英语,用意和价值何在?
严新权
前几天,一个同事向我介绍说:她家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要求园内每个孩子都要起一个英文名,而且每天早上见到老师、同学都要说“Good morning”,放学时要说“Goodbye”。从她和她朋友聊天的记录看,她是非常反感这样的要求并觉得我们被殖民了!

听到这个不算新闻的新闻,我感到震惊和悲哀!
全民学英语早已不是新鲜事;英语已被确立为我们的第二语种:中高考必考,而且分值上升到了150,和我们的语文并驾齐驱——属于我们的基础学科了。现在一般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发达地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大学课程也必修英语;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也要看英语过了几级……正因为这样,我国已有许许多多的类似我同事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不管家长愿意不愿意、不管社会反响如何,不管这英语对孩子以后到底有没有价值,就以“为孩子前途负责”为由超前、“自觉”地要求孩子学习英语了……
从沿海到内地、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山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民性英语教育,真是令人费解!
这样没有止境地全民学习英语、低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到头来对孩子、对孩子的家庭、对国家会怎么样呢?
毋庸置疑,它会浪费我们孩子的青春年华、会抑制我们孩子的发展甚至断送孩子的大好前程;会使我们的家庭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产生亲子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因为英语与个人升学、就业挂钩,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英语成绩不好,就焦虑无奈地逼迫孩子补习英语);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创造力大大减弱!

学过英语的人都有体验,他们为了升学会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背单词、背语法、背英语课文,他们都曾苦恼过为什么非要努力学习一个不属于我们且并不比自己母语优越的语言。但他们必须得面对现实:他们被不断加强的语文、数学、英语加其它科目的3+X高考模式胁迫着,只能硬着头皮去学英语……因为不参加英语学习和考试,就别想上高中和大学,无论他学其它学科有多好的天赋,也无论他这个天赋对自己的出路和对社会的未来会有多大的价值,但只要英语考砸了,就绝对去不上他所向往的学府,就更谈不上在这个学府里遨游在他所喜欢的知识海洋里了;很多对汉文学、民歌、美声、美术、书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有天赋的孩子,就因为英语分数的拖累和自己中意的大学失之交臂,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悲哀也很可笑的事情,而考上了大学,还得继续在英语世界里煎熬,不管你学的英语和你的专业、理想以及后来的工作搭不搭边,还要费尽心机去考级,这样算来,一年到头得有多少功夫花在了未来根本用不上、说都说不上几句的英语上啊!空口无凭,曾有机构研究称,中国大学生只会应付英语考试,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能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人不超过5%。这些无用的英语知识,最后又基本上成了孩子脑海里的垃圾。
是谁主导了这个“悲剧”,笔者不知道,但这真不亚于“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而全民学英语,不但成了人民的精神负担,也成全了以英语为纽带的商业链条上的所有从业人员,大大地增加了很多家庭的经济压力……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加重了,重在哪里了?依笔者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就是重在学习英语上了!把英语成绩硬是捆绑在孩子的升学、就业上,这就是对孩子精神的一种摧残,把英语拿掉,或者依个人兴趣和天赋引导孩子选学英语,孩子还会在学习上那么辛苦吗?因材施教喊了多少年,可中国在全民学习英语这个问题上,始终就没有商量余地,很长时间以来就没有顾及过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个发展方向不一定非得生拉硬拽地和英语扯上关系;我们真无法容忍以升学、以毕业、以职称等等人生发展的大事项来强迫我们学习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需的异国语言。当中国的孩子挣脱了强迫学习英语的锁链,将会以自己独特的聪明才智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中国和世界。此时此景,笔者不得不想引用鲁迅《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
全民学习英语是在浪费个人精力和整体的教育资源,这个结论不是谁编造出来的,而是亿万个被迫学习英语的人根据切身体验总结出来的,亿万人对学习英语都有挖肉般的痛楚与愤恨。这是对孩子终身发展的不负责,这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不去学习英语,孩子就有更多时间学习汉语和其它感兴趣的学问、实用的生活技能,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品味、继承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精髓(诸如各学派的先贤们经典著作、中医药知识、饮食文化等等)、去体会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快乐,这会增强孩子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有利于他们创业和对民族、社会做贡献,这种性价比,是逼迫孩子学习英语万万不能达到的!
孙子兵法说:“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同理,逼迫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英语,那他们用来学习汉语和其他实用知识、技能的时间肯定就要减少,那他哪还有更多的时间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时精益求精?在学习上出现顾此失彼或者叫厚此薄彼的情况也是被逼出来的。

汉语,是我们祖先发明创造的最科学、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语言,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她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连接所有中国人情感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汉语的文言文和古体诗词,具有高度概括、简洁凝练的特点,田园诗、边塞诗,能够创设或雄浑、恢宏或清新、开阔的美丽如画的意境;说理诗、叙事诗,往往又能充满哲理耐人寻味,深含寓意、给人启迪;调侃诗,诙谐幽默,富有情趣、使人愉悦(比如“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才流到腮边”);汉语的词汇丰富程度也是无与伦比,比如“看”的意思就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挑选出最能表达出你的意思的那一种说法:观、望、瞧、瞅、瞟、瞥、瞄、阅、窥、乜斜、了望、俯瞰、仰望、瞻仰、瞪、白等等,而观赏、欣赏、侦察、审查、查阅等也都含有看的意思。

另外,中文词语更具备实用性和高效性,其相关性使中国不同行业的人们也能很好沟通,比如生物学中,“双胞胎”“三胞胎”到“六胞胎”这五个词语,用中文表达即使幼儿园孩子也能明白,如果要求用英语表达,你找一个资深英语教师也不一定很快能把这五个单词全都说得出来;几千年前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的论述,我们今日读来,仍如感受长者的谆谆教诲;至于几百年前的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之类,小孩儿也能阅读,可是用英语呢?能这么顺利地理解它们吗?即使理解,能理解古人的真意吗?别说原著,就是书名都给解释得没有了任何值得品味的余地!所以,汉语词语的这种丰富多彩和意境的千变万化,足以能让我们像和恋人相处那样痴迷于她。
不仅如此,汉语还发音独特,语调铿锵、音韵和谐、富于变化——讲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分阴阳上去,还有轻声、变调,比如平声字发音响亮,古代作诗填词押韵都落到平声字上,这使整篇诗词富有音乐之美;戏词、歌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即使是一般的成语,也是平仄搭配。有个别不和谐的,经过调节,达到和谐。于是就有了“一”“七”“八”“不”的变调,在仄声字的前面就读平声,在平声字的前面就读仄声了。

有人说: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绝不言过其实。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萌芽、初创到成为表意语言,早已在世界语言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因其字形和表意的形象、会意、简洁、生动和美感十足,就又在中华民族的语言发展史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分化:从简单的记录、沟通功能逐渐延展到了书法艺术的境界,其书写体式也由象形到篆、隶,再到楷、行、草诸体,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演化,出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风格各异、流光溢彩的局面。因此,自殷商时代至今,书法名家不胜枚举,而且各自的书法作品都已经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字体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或大气磅礴、铁画银钩、风骨峻峭,或宽博舒展、庄重典雅、仙露明珠;或清新隽秀、行云流水、矫若惊龙;用笔情由兴至,写龙象龙、写虎像虎,写“悟”则让人皆有所悟!由汉字发展成的书法,无不洋溢着潇洒、无处不给人美的享受,可谓效果上出神入化、成就上登峰造极!再举一例:毛主席书写的“人民日报”的“人”字,真是妙趣横生,大家可以从中看出,只有中国“人”,才有这昂首阔步的姿态!




试问:世界上还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跻身到书法艺术的领域、能达到书法艺术的境界、能在书法艺术的天地里独领风骚?汉字的这种身价、这种魅力,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吧、应该是其它文字望尘莫及的吧!
说到这,笔者想到另一个大家熟知的有趣现象:国画家画完画,会在画作的一侧题上饱含书法造诣的字句,这尽显字画的深沉或意趣,会使字与画相得益彰,会反映出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反过来说,题上英语呢?会有一种美吗?能看出有文化的成分在其中吗?
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组汉英句子对比,用来说明中英文的天壤之别,很是值得品味:
有一段英文的诗歌,用中文翻译之后,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不信?请看!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汉语普通版翻译: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汉语文艺版翻译: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汉语诗经版翻译: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汉语离骚版翻译:
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汉语五言诗版翻译: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汉语七言绝句版翻译:
微茫烟雨伞轻移,喜日偏来树底栖。
一任风吹窗紧掩,付君心事总犹疑。
汉语七律压轴版翻译: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轻撑细细香。
日送微醺如梦寐,身依浓翠趁荫凉。
忽闻风籁传朱阁,轻蹙蛾眉锁碧窗。
一片相思君莫解,锦池只恐散鸳鸯。
电影《暮光之城》里有一句台词: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 ,sun ,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 ,moon for night ,and you forever .
这是一句表白的话,直白的说法是: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东西有三样,太阳,月亮和你;早上喜欢太阳,晚上喜欢月亮,永远喜欢你。
但用中文的古体文翻译就很有趣味:“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这样看,是不是我们的汉语更具有诗意的美感?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能像汉语这样拥有如此美感,当我们不假思索地跟随着众人疯狂地学习英语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当前的学英语“热潮”真有多大意义吗?是不是更应该集中精力专注地学习、发掘、研究、传承一下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在这个人人学英语的时代,大家似乎忘了我们的汉语有多美、其功能有多强大!
无论如何,我都认为汉语的优美是英语远远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非常遗憾的是:许久以来,很多人崇洋媚外喜欢西学,他们被洗脑洗到对中华文化大肆污蔑的程度、洗到已经成了历史虚无主义者和严重缺乏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人,他们以各种理由贬低汉语的功能、说尽汉语的坏话,在他们眼里,中国的一切优秀文化和发明创造都是虚幻出来的,在他们眼里,我们汉语的生动活泼、韵味十足都是蹩脚的和不值一提的,当然也包括妙趣横生的对联、谚语、先后语和意境深远的诗词及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也包括我们先贤的高度凝练、耐人寻味的哲学思想。有些人咬牙切齿地想摧残、挖空我们的文化根基,也恨不得快点砍掉我们的文化枝干,于是假借“洋为中用”“和国际接轨”的理由积极宣扬“学好英语便于接触世界和走向世界”的论调,他们将自己的这一主张美其名曰成“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个人的创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甚者还愿意甘当西方文化入侵中华民族的领路人。更为可笑的是,有很多中国学者竟然在办理中国公共事务和回答中国百姓的问题时,还时不时地冒出几句英文,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华的横溢”“学识的渊博”和自己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余光中曾说过:“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中文,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我们只喜欢说我们自己的民族语言,是最无可厚非的,一来是正常交流的需要,二来也是传承我们独特文明的需要:学习汉语就是大家对自己民族性的认可和文化上的自信,逼迫一个孩子从小就学习英语,就等于是在他小时候就告诉他:自己的祖国不如外国;自己的语言不如外语;祖国的月亮没有外国的圆……于是孩子从小就在自尊心上矮外国人一截,崇洋媚外的思想由此慢慢滋生。中国是不是一个大国,不光是要看GDP、土地面积和人口,更主要的,还要看国民有没有足够的自信。我们没有自信,就难有自尊,没有自尊,就难得到外国人的尊重。
世界绝大多数民族是热爱自己的母语的,法国规定:公职人员在法国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不准讲外语,包括进口商品在法国销售,标签或说明必须用法语,否则就是违法,不得销售。2006年3月2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法国商界领袖塞埃用英语发言,法国总统希拉克、外长布拉齐及财政部长布雷东愤然离开会场以示抗议,直到塞埃发言完毕才返回会场。
有人说:要求中国人全民学习英语绝不是卖国,而是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振兴科技的需要。真是那样吗?
来看一看印度,印度是曾经被英国长期殖民统治的国家,英语基础广泛而扎实,印度的大学教学100%使用英语,中小学使用英语教学的比例也不小,英语普及和使用水平远在中国之上,可事实上,印度的经济、军事、国民的幸福指数又怎么样,大家一清二楚!印度引以为骄傲的软件IT产业利用了他们的英语优势,可是一枝独秀的产业无法改变印度的全貌,而且即使在软件IT行业,印度也不过是一个打工仔,到现在为止,除了服务业之外,印度还是没有自己的创新,更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印度的财富情况和印度的英语普及程度没什么关系。
再来看日本,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日本的英语是公认最烂最差最不及格的,在日本企业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日本员工,无论蓝领白领,绝大多数人英语水平差不多,可以说是聊胜于无,但是糟糕的英语水平并没有阻碍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科技、经济、军事大国,他们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高效率的生产管理,照样创造出了举世惊叹的奇迹。这里不能不提到日本专业化的外语翻译,日本人知道全民学习外语根本没有价值,所以就走专业化的路子,将语言翻译形成一个行业,培养那些真正对外语感兴趣的人,这造就了一批、但只占国民比例很小部分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专业翻译人才,从文字翻译到同步口译、从文学艺术到工程科技,分门别类,各有精专,世界各国很多的图书尚在写作编辑阶段,日语版的翻译就在同步进行了,能做到英语版和日语版同时出版上市。有了这样一支高度专业、精良的翻译队伍,普通日本人就没有什么必要都去背外语单词、记语法了。企业在与外国公司打交道时,如果有必要,就聘请专业的口译或笔译人员提供高效流畅的服务,不需要员工结结巴巴地去说英语。日本的语言人才几乎100%地在国外实际语言环境中培养,一个留学生从高中开始在美国读书生活,交往一堆当地的朋友,甚至谈恋爱、结婚、大学毕业之后要在美国工作几年再回到日本,英语水平比起仅仅靠在国内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单词语法的学生来,当然要好得很多很多。
相比之下,中国的全民英语,说得好听一点,就是非要让老百姓把外语当作一项附加技能来学,而不是把它变成一个行业,其结果连事倍功半的效果都达不到,只是白白消耗无数人的大好青春;这全民学英语,无异于全民邯郸学步,其结果自然是汉语语法和中华文化得不到有效学习(现在初中连语法教学都被以学生课业负担太大为由取消了),很多中国人甚至专家级人物汉语表达水平低下,说话直白无趣、词不达意、漏洞百出,也谈不上具有什么文化魅力,更谈不上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文化传承与有所建树,这就是最典型的“铲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笔者不反对学生学习英语,但反对全民被迫学习英语,因为全民化、低龄化、强制化的学习英语和国家的快速发展没有任何的关联;英语对于国家的建设有一定作用,但前提是:只有被高智商、高科技的精英级人才使用,然后转化为中国发展的生产力之后才是有用的——或用于科技交流,或用于收集情报,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若不是用外语谋生,即使英语到了8级但缺乏其他技能和学识,甚至连自己的母语都说不好,又有什么用途呢?他学英语的过程,实际上成了他成才的累赘,他所学的英语充其量就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而且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个外国人、见到了也没必要非得用英语和人家交谈,也轮不到他去给当翻译……除非他移民去生活,而一旦移民了,就更谈不上他的英语对中国有多大的贡献了!

所以,中国的外语教育就应该摈弃全民上阵的做法而走专业化服务的道路,让那些真正有天资、有兴趣、有志向将来从事外语工作的孩子去自愿接受最好的英语训练,以后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语言服务,同时,这么做也有益于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其他无辜的孩子,好让他们把这些时间用在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的地方。我们要改普遍要求为择优培养,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改掠夺牟利为支持鼓励,改必修必考为选修选考,改强加于人为自主自愿;将升学、学位、毕业、就业、职称与英语脱钩,也要在科技上搞自主创新,让中国人更多地享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让国人阅读汉语的使用说明,减少对英语的依赖,把英语撵下神坛,恢复其在我国的客人身份!

强调全民族必须学习英语,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无用,还将使我们丢掉自我。我们看新闻、看中国形势会发现:台湾搞台独、香港有人想搞港独、西藏有人想搞藏独、新疆也有想搞疆独的,这不都是国际敌对势力在用蚕食手段搞“去中国化”的结果吗?“去中国化”就是一点一点地去掉中国的文化、文明,去掉中国文化的符号和根基,当然包括采用嫁接、“进口”外国文化的方式,大张旗鼓或温水煮青蛙似的、移花接木地对外国文化大量地进行转基因,让我们慢慢接受、习惯、适应、主动地使用外来语,进而逐渐遗忘、模糊、排斥我们的汉语,最后达到用语言对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大国进行和平演变,使我们丧失自我!这不值得警惕吗?如果说敌对者在搞“去中国化”还有他不可告人的秘密,那我们自己一直在采用行政手段逼迫自己所有的同胞卖力地学习英语、我们自己在大力地搞“去中国化”,作何解释?这样下去,我们的根还在吗?
我们绝不能让国际敌对者巧妙扩张自己的势力和抑制中华文化,但目前全民学英语在客观上已成功地干扰了中国教育、干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破坏了中国人才的成长,它犹如中国人精神的绞肉机,给中国教育带来严重的内伤,更拖累了国家的发展……这一做法,是戕害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软刀子,是一种极度自轻自贱的做法,是对 “三个面向”思想的严重歪曲,这也是中国教育病态的直接原因!
近几年来有一个值得我们高兴的现象:全球掀起了“汉语热”。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老外”已超过3000万人,有100多个国家、25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美国纽约市甚至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一些欧美国家的大批“汉语”爱好者,远涉重洋来“东土”“取经”、来中国求学深造。正如曾经20次访问中国的泰国公主诗琳通所说:“汉语是很有魅力的语言。”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017年11月10日报道:位于英国伦敦市区的韦德小学今年9月,成为欧洲首家中英双语小学,半天英文、半天中文授课,中文教室里教师不说英语,部分教材源自中国。2017年11月19日的一个新闻说:美国金融大鳄吉姆·罗杰斯的两个女儿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曾多次表示举家迁到新加坡就是为了让女儿学习中文,了解亚洲……
这说明汉语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我们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地重英语轻汉语。我们每个中国人对汉语就更应当像爱我们的母亲一样要倾注特殊的感情,我们每一个热爱祖国的公民,尤其那些有身份、有更多话语权的公民,更应该以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为自豪,更应该致力于让全世界都来欣赏汉语、学习汉语,应该致力于保持汉语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应该致力于将汉语推助成世界的官方语言!

如今世界局势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多年的卧薪尝胆,中国已今非昔比,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到成为在国际上除了美国之外的第二大“群主”!这个“群主”已经能够理直气壮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构建世界和谐的“群规”,即:中美之间的博弈天平已经发生了朝向中国越来越有利的角度倾斜——中国成功地发起一带一路,搞出了亚投行,饿死了TPP,摧毁了美元绑定石油的霸权,我们的国际贸易正在扩大使用人民币的范围,人民币正在加速国际化,中国已经在世界上成了唯一能打破美元霸权的国家;随着歼20、东风导弹系列、万吨驱逐舰和国产航母舰队等等尖端武器的亮相及服役,我们在军事上具有了更强的反介入能力,我们完全能够有实力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更加自信地继续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努力让汉语这个最美的语言成为世界语言,从而在国际上开辟我们先进文化的领地!这样看,英语在中国被当成基础学科的作法更显得严重过时,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扭曲自己语言的现状应该早日结束、应该将废止全民学英语提上国家事务的议事日程!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要求全民再去轰轰烈烈地学习英语,再一味坚持全民学英语、外交主推英语,会给我国的一带一路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给我们的文化与经济走出去的战略带来巨大障碍。我们要打破的不仅是美元霸权、不仅是美国的军事霸权,还应该有美语霸权,即英语霸权!
汉语,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好好继承、保护和将其发扬光大;我们没有必要绞尽脑汁地要求中国人非得学习英语,没有必要奴颜婢膝地用学习英语取悦于世界,把英语凌驾在了我们的母语之上、凌驾在我们的尊严之上,就是在给国人身体上和精神上制造硬伤!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汉语,已经流淌在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数千年,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奔涌出了美丽壮观的浪花,无论在宗教、哲学、军事、政治、国际交往领域,还是在经济、医药、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汉语作为一种表现力非凡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功不可没!我辈有责任让她一直矗立于世界文化潮头、有责任让汉语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我们应该自信:我们的文化传播就是在展示中国形象;我们应该自信:我们对汉语竭尽全力地传承,就是在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自信:我们的汉语会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靠英语是靠不住的,只能靠我们特有的中华文化来做支撑,而这个基础,只能是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去大力传承汉语、去用汉语浸润我们的心灵,去把汉语发扬光大!
当然,解决全民被迫学习英语的弊端需要高层的认真设计,但是,作为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和孩子的家长,盲目跟风——不思考、不反对、不申诉、不抗议也对全民学英语的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就有意无意地造成了孩子逐渐低龄化学习英语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和家长们思考的问题。
注:本文所用图片和交代的部分知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