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 陈政 近照

陈政■诗歌意象初探(6)

(三)由于我国古代诗论侧重意境的探讨,对于意象这一概念又没有严格地规定它的含义,再加上意象与意境确有某些相同之处,因而使得这两个概念经常混同,这是引起分歧、导致混乱的原因之三。
(四)关于我国传统“意象”的演变,我粗略地归纳为四个阶段。虽然在每个阶段中,它的表义功能并不一样,但它们的内核——通过客观物象表达主观情感,却象穿珠的线,贯穿始终。这正是当代意象借鉴古代意象的地方。当代意象与古代意象以及意境的混同,关键也在这一点上。
三、从西方引进的“意象”概念
意象概念由古到今在我国的演变,只是引起分歧、导致混乱的一个大的方面。而西方“image”(意象)概念的引入,就使得问题更加复杂起来。
首先是英语原词“image”可以运用到许多学科,如文学理论、心理学和美学等。美国批评家韦莱克有个定义:“在心理学上,image指过去的感情或知觉的经验(不一定是视觉的)在意识中再造或回忆所成的象。”因此,在20世纪初,我国学者介绍西方心理学时,便将“image”译成了我国原有的“意象”一词。(也有译成心象的。)
其次是“image”含义颇多。例如肖像、映像、相像的人、形象、象喻、印象、意象、想象等等。即使运用在文学批评中,也有多种类型。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批评家威廉·维姆萨就曾经建议,把文学作品中的“image”改称为“verbal Ivan”(文字的造象)。鉴于“image”一词本身可塑性大,西方在学术上运用这一词亦存在混乱,所以,译过来的名称就多样且不可能十分准确。胡适在二十年代介绍西方意象派时,译成“影象”,后来,施蛰存、徐迟等人分别介绍“意象派”时,就译为“意象”。
(本文为1984年笔者电大的毕业作业。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