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 陈政 近照

陈政■诗歌意象初探(4)

“意”与“象”两个字,源出《周易・系辞》:“子
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周易》是一本最古老的记载周代算命ト卦的书。这里的“象”,指的就是卦象。上面引的这段话,是阐述孔子对卦象的看法的,不是我们现在探讨的诗歌创作、审美范畴中的“意象”。但是,“圣人”通过创造“象”来“表达意思的含义,已经使这句话具备了后来“意象”含义的雏型。据此,我们可以把《周易》中的这句话看成意象这一概念的原始阶段。
第一次将“意”、“象”两个字融为一词,并用于文艺批评的,现在公认是南北朝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写道:“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谓高明的“工匠”,是看准了意象后才挥动“刀斧”的。这里,刘勰把“意象”与“声律”对
举,然究竟为何意,他并没有进一步作阐述。
《文心雕龙神思篇》虽然主要是探讨艺术构思与艺术想象等问题,并非专门研究“意象”,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1,意象两个字已经开始联用;2意象已经开始用于文艺批评。并出现在比
较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当中。到此,“意象”已进入成型阶段。
从理论上对“意象”阐述得比较详细一点的,是传为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诗思有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日取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日感思。”这里讲了诗思产生的三种过程。感思暂且不论,“取思是以主观精神积极搜求客观物象,从达到心入于境,生思是并不积极搜求,不期然而然地达到心与境的照会。”(2)王昌龄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物我关系,强调了客观物象对表达心境的重要作用。意象在这里的意思即:心灵与客观物象的契合,换句话说,也就是周振甫先生所认为的“想象中的形象。”我们不妨将此看作“意象”的运用阶段。
(本文为1984年笔者电大的毕业作业。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