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芦苇想起家
杜先锋

闲来无事游龙山河,偶见一簇簇芦苇,感觉格外亲切,联想到家乡的芦苇荡,沟起了缕缕的乡愁。
芦苇荡,通常是降水量充沛,湖泊、水泽分布广泛的湿地特有的自然景观,而处于半湿润地区的家乡,由于特殊的地利条件,也生长着铺天盖地,一望无际的芦苇。那里是我童年的乐园。
家乡属于山半区。村北是一条由上游五条小河汇合而成的较大河流。村子在一块高地上,河水遇村子高坡一分为二,于村两侧流到村南头又交汇一起,称汇河。村庄就像一条大船,游弋在两股水流中间。西北和东北方向是两座花岗岩石山,满山植被茂密,处处泉水叮咚。大跃进时期,在两山之间筑起了大坝,将汇河水拦截,形成县里最大的水库— 五河水库。其集水区域很广,超全县三分之二面积。有了水库,汇河水不再暴涨暴落,不再闹水灾。有水库坝堤的渗水、泄洪道的溢水、为调控水位定期排放的水,下游的汇河常年丰沛平稳,正象《朝阳沟》里王银环唱得那样,"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村庄依山傍水,山美,水美,人也美,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芦苇荡就分散在水库的岸边、浅水湾,汇河的河床里,就连山脚周边因泉水滋润而成的沼泽地上也长出一簇一簇的芦苇。
每年,春回大地,万木吐绿时节,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到春末夏初,已长得很高。下午放学后,我和我的伙伴们便来到河边,脱掉鞋子,光着脚丫,挽着裤腿,撸起袖子,争先恐后地钻进芦苇丛浅水处摸魚。水很凉,魚儿懒得游动,深深地藏进草窝里,树根缝隙间,鹅卵石底下。因此,被捉到的概率很高。一会儿捉到一条鱼,一会儿逮住一只蟹,偶尔还能捕获到乌龟。每一次收获,都增长一份兴致。大家不知不觉地便陶醉了,进入忘我的境地儿……。直到远处传来母亲长长的唤儿吃饭声。小伙们方才意识到,夕阳已下山,天色已渐晚。急忙将战利品分门别类,装入不同的器皿里,盆满钵满地,兴高采烈地,唱着,叫着,蹦跶着,回家喽!
炎炎的夏夜,人们在家里呆不住,纷纷到河边沙滩上纳凉。人们借着月光,边谈天说地,边欣赏美景。河岸上,芦苇有的稀疏,有的繁密,密密的芦花舞动着袅娜的身姿,亭亭玉立,倩影婆娑。一阵微风吹来,芦苇花就像是一片片雪花,慢慢的开始随风飘流,苇干也来回的摆动,宛若一个轻盈的梦,撩拨着人们的思绪。不知不觉中,干了一天活的大人们便在和风吹拂中,鼾睡在温暖的沙滩上。孩子们却没有一丝睏意,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打打打闹闹地,玩着各种游戏,折下一根根满头芦花的芦苇,挥舞起来,在风的吹拂下,芦花在头顶纷纷扬扬,像天女撒花一样。大家对着芦花吹气,在玉屑银末,美仑美奂的沙滩上蹦跳,好不开心!
芦苇是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芦苇杆含有纤维素,可以用来造纸和人造纤维,等等。从村里的祖先们开始,就用芦苇编制苇席、苇箔铺炕、盖房或搭建临时建筑。记得那年村里批给我家宅基地建房,家里东挪西借,七拼八凑地筹办建材…。好呆顺利地通过打牢房基,砌满箱墙,立柱上梁,搭齐檩条几个过程,愣是因为买不起笆箔停了工。房墙主体是土坯垒成的,眼看汛期马上来到,若工程久拖不能竣工,遇上一场大雨,墙体极易被泡塌,之前一切努力将会化为乌有。正当全家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的时候,生产队长派人送来一马车苇箔。很快地,铺笆箔,抹平麦秸泥,挂瓦,封篏……,新房子终于落成了。那个年代,我们村建房子几乎全用芦苇杆作笆铺顶啊!正是这车苇箔给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也许是因为这一缘故,我对芦苇又多了一份亲近。
芦苇荡,是我童年生活中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年轻时期一本厚重耐读的书卷。它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很渺小的,被大风一吹便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身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似海,浪打不倒,风折不断,在任何环境中也是从容挺立,不折不弯,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是啊,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在那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家乡的人们响应政府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家家出劳力,村村组团队,集合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冒严寒,战酷暑,靠扁担、铁锨、铁镐、小推车等最简陋的工具,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层层梯田。为了引水浇地,又建起高高的扬水站,架起长长的空中水渠,象一条条巨龙,将河水引到山坡上灌溉梯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汇河也大大改变了模样。人们先挖出一条平直且宽宽的渠道,把弯弯曲曲的主水道水流引入其中,节省出大面积的滩涂进行综合开发。先是将靠近水库大坝的滩涂,整理成一个个整齐划一的藕池、魚塘,种了莲藕,兴起水产养殖。再将比较平缓的沙滩,履盖上厚厚的泥土,整修成田字格式的,方方正正的稻田,种植上稻子。每年,家家户户都分得不少稻谷,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在不宜开发的河段,芦苇荡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如此以来,河两岸,草木葱茏,郁郁苍苍,欣欣向荣。池水里,荷花娇欲语,鱼虾集满塘。方田上,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苇丛内,鸟儿争呜,芦花荡漾。凭着团结的力量和勤劳的一双手,人们硬是将家园变成了锦绣江南,魚米之乡。
一切生态都是从历史走来的自然,一切景观都是人类匠心独运的自然风貌。 苇丛如绿屏,点在水中央。宛若山水画,请君入梦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是村里人最美丽的梦,人们早已将这画面深刻在记忆里。
芦苇在给予人们美的感受的同时,也深深地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情怀。
村子人口最多的时候,达1000余户人家,5000多口人。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村名从未改过。走进村里,就象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走进了一个清幽、宁静的世界。村民们诚信重礼,热情好客。朴质温和,乐观满足。邻里守望,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村里老书记说过的一句话,使我感同身受,至今不能忘怀。"咱村的人重礼守德,不争也不抢,动乱年代别的地方闹得厉害,村里硬是没出过派性斗争,更没有打砸抢行为”。是啊,经常听老人讲,村里人乐善好施,慈悲为怀,善待每一个人。对那些所谓的"四类"人员,仅仅象征性地开了几场批斗会,从未有摧残人身的过激行为。对其表现优秀的子女们,还破格地推荐上了高中。村里历来崇圣尚贤,重视教育,文风盛行,在明清时达到了鼎盛,人才辈出,在清代全县有三人中进士,其中我们村就有一人,举人,贡生,秀才则更多。民国时期,一大户人家比着三皇五帝给五个儿子取名字。即,姓 + 行辈字 + 五帝名中的字,从老大起依次叫,x x昊、x x 顼、x x 喾、x x 尧、x x 舜。他们都以先圣为偶象,孜孜以倦,刻苦修行,个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学富五车,鹤立鸡群。有的成了政治贤达,有的成为军旅将才,有的成了学术精英,有的则成了商界大亨。大学停止统一招生10年后,恢复高考那年,村里一下考上四个大学生,占了全公社的60%还多,在十里八乡引起很大的轰动,再一次点燃起全村年轻人求知向学的激情。改革开放以来,村里每年都走出几个大学生。升入南开、复旦、浙大、天大、山大等,或重点或名牌的也不乏其人。
家乡芦苇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生长、改河造田人为减少两个历史时期之后,赶上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好时代。在新兴农业产业建设过程中,村里的人们深深认识到了芦苇在工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始自觉地对其进行综合开发生产,使其绿化美化价值和经济实用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果然不负新时代,辛勤的村民以创新的思维对芦苇进行开发,凡是适宜的地方都栽植了优质的芦苇品种,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采用现代栽培技术精心管理,使得形粗长,叶肥大,品质优,产量高。河床里,水库畔,山脚下,春天芳草遍地,夏日绿泼万顷,秋季芦花满天,隆冬百鸟酣栖。在芦苇荡的岸上或浅水区域培植起高大耐涝,茂密碧绿的柳树林,供人们树下纳凉钓鱼,欣赏芦苇荡的美景。
村里的人,不管是常居于此的,还是远走他乡的游子,都有着深深的芦苇情怀。她延续着村子的精神血脉,一辈辈精心守护,一代代薪火相传。新时代的村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也在与时俱进,全面改革创新。他们以芦苇产业开发为中心,带动起很多现代企业项目。走出去的大学生,则纷纷回乡创业,用现代科学知识优化产业,升级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组建起物流队伍,将芦苇制品和其他企业的产品,及周边区域的农产品远销国内国际市场。
民富村强。有了钱,则有计划有步骤 地 改善居住条件,整治村容村貌,增加宜居指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订立村规民约,倡树文明新风;高标准改善村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兴建图书阅览室供村民以精神食粮;建设文化广场供百姓娱乐健身丰富业余生活……。
说来有缘。村里的一把手,是我当年一起在水库里洗澡,上山摘野果,进芦苇丛捕鱼捉蟹的好伙伴,几次邀约回乡小聚,前些日子,我欣然赴会。
走进村庄,扑入视野的是一排排格调雅致的二层楼房,阡陌纵横整洁整齐的街巷。道路两旁是苍翠浓郁的树木,碧绿葱茏的花丛。呼吸的都是大自然的清新、明净,吮吸的都是草木的芳香,撞入耳膜的是音乐喷泉流淌出来的哗哗流水和优美动听的乐曲声。小憩片刻之后,兴致勃勃地游河爬山逛水库大坝,寻觅童年的印记。在半山腰,凭高而望,整个村庄被包围在"天然氧仓"和无限风光之中,一幅看得见山水,望得见芦苇,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尽情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
常住的人爱芦苇。离开家乡的人思恋芦苇。芦苇就是全部的乡愁。支书见我兴奋,便趁机倡议,"你从小舞文弄墨,是咱伙伴们中的秀才,何不劳驾启笔,将眼前的景象描绘一下呢!"。其实,我也早已动了心思,于是便生出了这篇钝笔拙文。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