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水高中我爱您》
赵明军
(藏头诗)
长河如练洛出书处赐九畴,
水色山青仓颉造字传天下;
高大礼堂绿色校园伴青春,
中原沃土河洛英才度芳华;
我辈学子天南海北报家国,
爱岗敬业著书立说耀日月;
您卓越美名洛宁第三高中!

洛宁三中——一个甲子的深情记忆
豫西洛宁县是“洛出书处”、“仓颉造字”的地方,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历来文化厚重,礼仪文明,自宋代以来就被冠之“书城”的雅号;而建于上世纪 50年代的洛宁第三高中,师资力量雄厚,师德师风端正,潜心教书育人,使数代山里娃跳出‘龙门,’从此,改变了前途和命运!


这个学校的校名曾演变数次(洛宁中学长水分校、洛宁县第二初中、长水完中、长水教育公社、长水高中、洛宁三中、洛宁第三高级中学),因坐落于长水镇,人们习惯称之为长水高中,或者简称为洛宁三中。
该校南依潺潺的洛水,北靠巍巍的崤山,安静而恬然,稳重而含蓄,校舍美观大方,校园环境优雅,是个绝佳的学习场所。
由于学校声誉好,教学质量较高,曾吸引洛阳西部几个县(宜阳、陕县、汝阳、栾川等)的部分学生,前来求知学习。


从这个学校毕业的众多学子,后来有做国家干部、医生、教师、军人、警察,也有做工程师、设计师、作家、艺术家等职业,如今,这些学子遍布了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有的学生当上了县长,但最难忘的还是这个母校;有的学生当上了军队团长、师长,最感激的还是这个学校;有的学生当上了司局长、省级干部,心头常挂念的仍是这个大山里的学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数年前(约2013年),这个占地200 亩的校区忽然间没有了,甚至看不到一块旧砖和一片旧瓦,随着时光流逝,似乎已经没有人再提起她。
但自建校六十余年来,历届毕业于此校的莘莘学子们,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贫穷富贵,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母校和恩师,并且,怀念之心,与日俱增。
因为是母校赠予的知识财富和情感厚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职业走向,意义深远,功不可没!
历史将会永远铭记住这个美丽学校——洛宁第三高中,它的美名将永载史册、流芳百代!
民国乱世,中学难上
社会安定,建立初中
解放前,民国期间,社会动荡,连年战乱,洛宁西部的长水镇,没有一所完整的中学,想上中学需要到县城上,但交通闭塞和经济拮据,使得西半县许多贫穷子弟,困在家里,在大山里终其一生。
旧社会里,即使有少数孩子上私塾、念初小,但学习条件也极其简陋,有的村子学堂甚至是在窑洞里上课。

(上图前排左数第五是老校长赵书仙)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了解决当地孩子上中学难的问题,1952年,在崤山山麓、洛河之滨,距离“洛出书处”、“仓颉造字”、“大禹治水”等华夏文明古迹不远处,当地历史上诞生了第一所初级中学——洛宁中学长水分校(洛宁三中的前身)。
方圆数十里的百姓,听说家乡建了中学,穷人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平等教育,心中十分高兴,他们不惜步行几十里崎岖山路,涉过汹涌的洛河,送自己的孩子来上学,只企望让孩子学些文化科技知识,以改变数代穷苦人的命运。
最初,学校只有初中两个班,后来上学的孩子多了,班级也逐渐增多,逐渐又增加了高中,人数最多时,全校有十六个班,师生共有七、八百人。
“洛出书处”、“仓颉造字”、“大禹治水”的历史积淀赋予了洛宁三中师生的文化禀赋
也许是上古赋予的机缘,又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在文化氛围浓重的洛宁,唯有位于长水镇的洛宁三中,是距离“洛出书处”、“仓颉造字”、“大禹治水”等华夏文明古迹最近的中学。
在距离原洛宁三中约1.5公里的西长水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块清朝雍正年间的石碑,上面雕刻着“洛出书处”四个大字;《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儿就是的“洛出书”的古迹遗址;人类文化始祖伏羲根据洛水中的“灵龟负书内容,”创立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洛出书处”的洛河对岸,还有一处历史文明古迹——仓颉造字台,传说,这儿曾是仓颉造字的地方。
学校附近的龙头山上,至今还有千百年来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庙宇遗迹,传说,大禹在此治理过洪水时,得赐“洛书”,法而陈之,即《洪范九畴》。

正是“洛出书处”、“仓颉造字”、“大禹治水”等厚重的文化古迹历史积淀,赋予洛宁三中师生非同一般的灵性和文化禀赋!
历届在此校上过学的学子们,不但引以为豪,还纷纷著书立说,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笔触,记录和感受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建设新中国
建设新校园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1952年,学校的建设也动工了,由于工地上缺人,为了加快建校速度,师生们边学习边参与施工,那时响亮的口号是:“艰苦奋斗,劳动建校,勤俭建校,勤俭建国。”

那时,学校一周五天上课,一天劳动,虽然学校暂时借用长水镇供销社仓库,以及露天戏台、窑洞做教室和寝室,食宿条件很艰苦,但同学们怀着建设新中国、建设新校园的热忱,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干劲冲天,以苦为乐,一边劳动、一边学习。

早上,迎着晨风跑早操的师生们,每人在洛河岸边捡拾一块石头,唱着革命歌曲,排着整齐的队伍,愉快的回到学校。
山风吹来,崤山的落日余晖中,学校的师生们,肩扛手抬着伐来的木头,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手拉手的运回学校工地,一路撒下他们无数的辛勤汗水。
第一、二、三届入校的学生付出的劳动最多,为建校所立功劳最大;在第一期70亩的土地上,从1952年到1954年,用了三年时间,全体师生,用自己的双手,浸润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共建了教室、寝室、图书室、实验室,食堂,全部校舍共138间。
春天来时,同学们又在校园栽种了杨树、柳树、槐树、梧桐树、核桃树、桃树、杏树、柿子树等许多品种的树木,施土浇水,发芽吐绿、开花结果,校园里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草木葱郁,绿树成荫,像个美丽的花园。
校名刊登上《人民日报》
1959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叫《劳动教育好》,社论以洛宁二中(即长水中学,洛宁三中前身)为例,赞美和讨论对青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长水高中的勤工俭学经验推向全国。

(上右图为洛宁三中老校长赵书仙的《洛宁三中校志稿》手稿。)
那是因为自1957年,党中央制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者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后,长水中学(洛宁三中前身)为了响应祖国号召,发动了全校师生员工,勤工建校,大办工厂、农场。
当时组建了号称五业、十大厂(场)及83个生产小组:
五业包括:农业、工业、林业、畜牧业、手工业;十大厂(场)包括:农场、砖瓦厂、石灰厂、缝纫厂、林场、饲养场、孵鸡房、编织厂、加工厂、畜牧场。
由于管理措施得当,师生员工辛勤耕耘劳作,这些校办厂(场)热闹非凡、均效果显著,真是鸡鸭成群、瓜果累累,根据校史记载,其中农场种植的萝卜,叶大根长,大部分萝卜长的都在5斤左右,其中最大最重的萝卜有13斤。
为了获得如此好的优良品种,罗岭乡的一个群众赶来了一母一子两头牛,换走了三个大萝卜,当时,长水中学“ 三个萝卜换了两头牛 ”的新闻不胫而走。
学校办厂(场)获得了极大丰收,当时的砖瓦厂生产的砖瓦,主要供给自己学校校舍的扩大再建设,各个学校分厂的劳动收入,70%归学校,30%归班级支配,学校用这笔收入,修建了400米的标准大操场,添置了体育用品,改善教师住房条件,购置图书和学习用品,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
长水中学的模范材料还在洛宁县、河南省内外的新闻媒体相继报道颂扬,那时,学校名扬远近,曾经轰动一时。
“红专”千人大礼堂
1959年,当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建成时,本校师生们发扬爱国和集体主义精神,延续勤工俭学的干劲,全校师生又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自烧自制20多万砖红块,建成了全校最大的建筑物——大礼堂,由于礼堂通体用的是红砖,所以全校师生为之取名“红专礼堂”。

红专礼堂有九大间进深、二十多米高、可容纳1000人举行会议。
该礼堂建成后,成了当地一大新闻,师生们引以为豪,当地众多群众也前来参观访问,有同学写诗赞歌为:
红砖礼堂红专建,奋斗目标是‘红专’;
今日大厦平地起,来日英才红遍天 !
每逢“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开学典礼、表彰大会,同学们在大礼堂主席台上,排练出精彩的演出节目,而台下观看的数百师生则报以震耳欲聋的掌声!
由于礼堂挨着学校的食堂,在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数百人吃饭时,就端进礼堂内吃饭,这时,大礼堂又成为了极好的遮风避雨场所。
曾经历届毕业于该校的同学们,亦受“ 红专礼堂 ”文化因素的影响,无论在哪儿就业工作,都带着一颗闪亮的红心,在工作岗位上发热发光贡献着社会。
(只可惜,1985年的一个晚上,红专礼堂因施工问题,不慎发生了火灾。当日夜晚,全校师生冒着生命危险,齐心协力,终于扑灭那次大火。笔者当时在同一校园上初三,也曾亲临和参与过扑救,后来礼堂又修缮过)
经历文化大革命的风浪洗礼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时学校叫长水高中,学校许多老师被打成右派,住牛棚或者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校停课闹革命,校园一派乱象。

原先课程齐全的教学,在文化大革命中,却变成了“开门办学”,在“突出政治”的口号指导下,各科教学都加进了“政治”的内容,物理、化学一度停止授课,改讲“三机一泵,”农业知识改讲“五大作物,”历史、地理因批封、资、修被砍掉,体育改为军体,语文、政治的教材更是大吹大擂,学习时间有三年制缩短为两年制。
长水高中的管辖权那时下放到长水公社,初中部被下放到各大队,校名曾经一度改名为:洛宁县长水教育公社,那时的口号是:“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由于权力得不到约束,每班学生人数膨胀到80人左右。
升大学时,高中毕业可以被推荐,初中毕业也可以按照同等学历被推荐,其它,还可以按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被推荐,推荐时,有个人申请、生产队贫下中农讨论、大队审批、公社联评、审查定额报地区、地区与招生学校决定录取。
女生在校整天搞“路线斗争(毛线织品)”,男生搞“五四运动(扑克牌 54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影响,导致长水高中1966年、1967年、1968年未招生,教育秩序的混乱,直接导致文革期间教学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培育出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
1977年起,学校逐渐恢复了考试制度,每学期安排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两次,升级或留级全由考试成绩决定,学生们的学习风气逐渐扭转起来。

1978年,随着“拨乱反正”政策的贯彻,长水高中改为“洛宁第三高级中学”,学校秩序恢复了正常,文革期间二年的学制,又重新改为了三年的学制。
学校建立激励政策,定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模范教师”等活动,并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这样以来,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教学秩序逐渐趋于正常,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三年,本校有志学子刘玉亭,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学校和当地的一大新闻,刘玉亭勤奋学习,还考上了研究生,并且德才兼备,踏实上进,后来职务达到省部级。
这期间,同校朱俊武、王建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也相继考上了高校,朱俊武考上郑州大学,后来担任市委书记;王建军考上湖北财经学院,后来工作在北京某机关,职务也达到司局级。
全县高考升学率排名第一的学校
从1980年开始,在高考政策和数届考上大学学生的激励下,应届和往届高三学生参加高考、升入大学的比例大大增加,并吸引县内外许多学生前来学习。

(上图《洛河英才,风华正茂》照片,为1986年原洛宁三中的部分师生合影,照片上学生,不仅都考上了大学,而且现在都有着光明的前途)
同学们奋发图强,树立信心,积极复习功课,高考成绩逐渐上升,考上大学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考上大学的种类也呈现多样化。
1983年和1984年,在全县所有高中的高考升学率评比中,洛宁三中均名列前茅,整个八十年代,洛宁三中升入高校的学生多不胜数,每年高考过后,被录取的学生名单,好消息传来时,考上大学的学生名单被写在红纸上,贴在了学校大门口的墙上,引来无数人赞许和羡慕的眼光,真有点“金榜题名”的感觉。
那个时候,洛宁三中的升学率较高,声誉杨名远近,县、市报纸和广播电台,也在宣扬和广播此校的教学经验,该校还数次被评为了地双先单位,校领导也常去参加劳模表彰大会。
踏实勤恳、德艺双馨的教师
洛宁三中地处豫西山区,教师们大都来出自于家乡的村镇家庭,学习和毕业于省市的师范学院,踏实勤恳,为人善良,对教育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正是基于这些教师们的倾心付出,才使家乡的众多农家子弟,在学校期间,能够接受较系统的教学培养,能够学到完备的文化知识,并使许多有志青年得以跳出“龙门,”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中,赵书仙老师,从黑发青年,一直教课到两鬓斑白的老年,一生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师德高尚,爱生如子,他在该校任教三、四十年,将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贡献给了学校的教育事业,在历届学生们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
还有舒六成老师,在初中部任教体育多年,他在全校集合和体育课上,那独特的声音洪亮标准的普通话,每每想起来,至今仍在耳畔回荡;还有翟六卿、陈书仓、雷和礼、贾耀林、李荷粉、张光明、巩克敏、韦秀儒和刘青竹夫妻、韦龙西和朱峰夫妻等许多老教师,他们都是以校为家,默默无闻,任教多年。


(以上表格中的历届教师职工,为原洛宁三中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苦,(表中打“?”和“*”号的,是原记载的校史手稿中,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会有漏缺,请与纠正,敬请谅解)
绿化及环境最优美的学校
原洛宁第三中,依山傍水,占地200亩,环境优雅,校园规划错落有序,道路端正,绿树成荫,就像一个美丽的植物园,真可形容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我上高中时,面对洛河方向的校门高大雄伟、美观大方,校内显著位置还写有“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字样。
踏入校门,路两侧是开满鲜花的木槿花,一排排,一行行,整整齐齐的,木槿花后面,有许多高大树木,校园很肃静,空气既新鲜又湿润。
记得学校中央的教师会议室前面,有两棵“挠痒痒”树,我们经常俏皮的用手去挠树干,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真的会发现树叶会舞动,我们乐开了怀。

我们的教室外面,生长着许多棵高大的梧桐树,秋风吹来,五彩的叶子打着转儿往下落,我们站在树下用手接住,然后夹在书里做纪念,那落在地面的叶子,像铺着的一层金黄色的天然地毯,给校园增添了几分颜色。
学生寝室的外面,原先生长着许多课粗大的核桃树,结果子时,树上挂满圆圆的青核桃,隔着窗户,伸手就能摘到;早些年,收完核桃后,学校每个班级、每个老师都能品尝到;到后来,由于树枝繁茂,阻挡了房间的光线,加上树木老化,在八十年代中期给伐掉了。
校园里,还栽种着一些牡丹花、石榴树、桃树、柿子树,又像是一个果园,春花秋果,同学们在这样的校园上学,每天都带着快乐的心情上课,学习成绩自然上升的较快。
洛宁三中的体育成绩十分喜人

校园的西侧,是个400 米标准土跑道的大操场,南侧有八个球框的篮球场,地上还有两个用于跳远、跳高的沙坑,操场的北侧,是一个足球场。
学校有个学生叫赵明山,虽然个头不高,但奔跑的速度却很快,不但在短跑赛道上名列前茅,而且在田径跳高比赛中屡屡创造佳绩,有次,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田径比赛中,他以1.68 米和3.30 米的成绩分别获得跳高第一名和撑杆跳高第三名,赢得在场观众们的阵阵喝彩声。


校篮球队,曾经代表学校在多场篮球比赛中,赢得过荣誉,远近闻名;校运动队,在校外的比赛中,也多次摘冠。
在五、六十年代,由于长水高中的操场较标准和正规,全县的中学运动会,曾经在这里召开,做为东道主的长水高中,那时候有校办养殖场,为了招待外校的运动员和老师们,曾经宰牛杀猪招待远方来的客人。

由于学校重视体育教课,我的同班同学张新平、郑文栓,还以优秀的体育成绩,考入了体育院校。
崤山洛水沐师风 常忆洛宁三高中
从1952年建校,到2013年,随着历史车轮的转换,洛宁第三高级中学,这个充满沧桑的学校,在她渡过六十甲子之后,由于资源整合、优化教育等种种原因,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半个多世纪以来,洛宁三中培育了六十一届学生,居住在崤山洛水旁的家乡人,有成千上万名学子们曾在此校度过韶华岁月,虽然现在母校没有了,但她的众多师生们,永远也忘怀不了洛宁三中的名字!
崤山不会忘记您!洛水不会忘记您!风儿不会忘记您!鸟儿不会忘记您!
龙头山上松柏青,禹王庙里留美名;
洛水河岸竹林静,神龟负书华夏梦;
仓颉造字立神功,中华文明得始终;
崤山洛水沐师风,常忆洛宁三高中!
当她的学子们从外地回乡,想看一下母校的样子,却发现她的面貌全非,过去上学时一排排整齐的教室、土坯青瓦的院墙,已经不见踪影;高大的“红专礼堂”,也已找寻不见;记忆中参天的梧桐树和各种花卉草木,再也难以发现------
顿时,这些情感诚挚的学子们,心中充满了彷徨、惆怅、悲伤、无可名状的迷茫:我的母校呢?我亲爱的老师们呢?您们在哪里?
是的,我想去寻找您们,想在教室里亲耳聆听恩师们抑扬顿挫的讲课声;还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一起讨论问题,甚至为坚持自己立场,争执的面红耳赤;还想与我的班主任冯安军、王合智老师,一起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篮球比赛,一起度过为班集体争荣誉的岁月。
手中的班集体毕业照已成了珍贵的收藏品,想念同学和老师了,就拿出来看看;这张合影,记载着我们难忘的高中时代,记录着我们的青春飞扬、锤炼梦想的地方,记载了太多的欢声笑语、忧愁多感、敏感羞涩的记忆!
学子走天涯 桃李满天下
梦中,曾数次飞越千山万水,来到母校的怀抱,沐浴在校园的晨风里,听那急促的上课铃声;徜徉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感受那份恬淡和清幽;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静心看书;和同学们一起在篮球场、操场上,舞动运动的身影。
原洛宁第三高中,您是我们所有学子心中——最大的情结,当年,我们在您的怀抱里求知学习,如今,您的学子已桃李满天下。
知识改变命运,观念改变人生,豫西洛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不再是过去贫穷落后的样子,看看西半县长水镇,马店、罗岭、兴华等一些乡镇,当年洛宁三中所覆盖的大山中的学区乡镇,如今,公路阡陌纵横,街巷楼房林立,马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穿红戴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今天家乡人民的富裕生活,除了感谢党的好政策外,难道与学子们在洛宁三中学习文化知识没关系吗?
答案是一定的,当年的学子们用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在悄悄的改变着家乡的面貌,在改变着这个缤纷的世界!
还有一些学子们,大学毕业后,自己的科研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并服务于社会;有的学子穿上军装,立功提干,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有的学子文学功底深厚,著书立说,成为了作家------
看看我们穿军装的样子

看看我们的部分优秀学子

(左上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洛宁三中的五位学子,分别考上不同的大学留影纪念。前排左白效锋,郑州大学,现郑州某金融机构银行行长;前排右赵明河,河南大学毕业,现郑州某高校管理干部,省直作家影视编剧;后排右白胜民,洛阳师范学院毕业,现洛宁县作协副主席;后排中冯相儒,洛阳商校毕业,现三门峡市人劳局干部;后排左党建民,新疆大学毕业,现在三门峡环保局干部)

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虽然不相信轮回,但看到原洛宁三中的旧校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所崭新的中学——新宇洛书中学(一个雅致而又有书香气学校,)看起来落落大方,气派又现代。

我突然相信了重生,新宇洛书中学四层楼高的现代化教学楼,取代了原洛宁三中单层砖墙瓦房的教室;操场上,偌大鲜艳的塑胶跑道,取代了我们原来的土跑道;虽然现在的学校只是初中,但它的教学软硬件设施,比我们上学时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而且,新宇洛书中学的校长李君卿,正是原洛宁三中(初中部)毕业的学生,洛宁三中的优良传统,已经在这位新校长的身上得以传承,沐浴着当今市场经济的春风,正带领着新宇洛书中学的全体师生,在新的时代步步攀升!
我们更相信,洛宁三中的灵魂,现在已经被在原址上新建的新宇洛书中学完全继承,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发扬光大,前程光明!


(高风亮节,师风永存,为学校教育事业倾注了一生心血的老校长赵书仙,一共有六个孩子:赵明山、赵明珠、赵明川、赵明河、赵明琴、赵明军,全部都是从该校高中毕业,后来都分别上了大学、军校,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如今,老校长赵书仙的后代中,有3个大学教师,4个研究生,2个军人,2个警察,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国家为社会做着贡献。)
本篇文章中的重要资料内容,来自原洛宁三中赵书仙校长的手写校志手稿,因年代久远,有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摘抄之时,不免有贻误之处,阅读时敬请包涵谅解,恳请在洛宁三中工作过的师长、历届校友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加以补充;为还原和忠实于学校原始史料,在我几个哥哥和姐姐的帮助下,此文曾9移其稿,在此,特别鸣谢我三兄赵明河。
感激:原洛宁三中周建国教导主任、贾耀林、杨新苗、李荷粉,李志敏、冯安军、王合智、李学涛(现洛宁实验中学校长)、朱鹏翼(现在北京工作)、郑满六 等各位老师;
感谢:马彩苗、巩红霞、蔡明武、王平武(初中同学、战友)、任小民等各位同班同学;
感谢:刘玉亭、朱俊武、王建军、安伟民、陈铁军、张宇(作家,原长水高中初中部)、任爱敏、张耀辰、张曙光(现武警大校警衔)、李君卿(新宇洛书中学校长)、白效锋、沈应民、白胜民、王蒙(现洛宁新一中副校长)、刘玉红 等各位师兄师姐;
感谢:赵明山、赵明珠、赵明川、赵明河、赵明琴、赵冰、张凯博、段鼎鼎、任爱军、冯志刚、舒永康、刘应君各位亲朋好友所提供的珍贵历史照片和资料。

作者简介:赵明军,籍贯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人,1989年洛宁三中毕业,1990年入伍,在第二炮兵司令部服役多年,后转业入京,现在北京某集团公司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