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在反贫困的最前线
——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村党支部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一个个村党支部书记如同一面面旗帜,飘扬一个个脱贫攻坚战场上,此时此刻,中国反贫困斗争进入到决胜节段。村党支部书记们正在最前线发起最后的冲锋……
他们是领路人
——想贫困群众之所想,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路
2014年6月3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毁了贵州安顺平坝区塘约村。这个本就贫困的小山村,“田地冲毁了,房子倒塌了,粮食被水泡了,村民一贫如洗,当时真是绝望。”村支书左文学回忆。
左文学带着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用烟熏黑了一间会议室,经过了无数个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的夜晚。终于有一天,在炎炎烈日下,一次决定塘约命运的干部会召开。塘约确定了强弱联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立下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誓言。
随后,这个小山村,开始了一场大探索。在集体经济撬动下,塘约改革不断:实行:“红九条”“黑名单”等管理制度,推动农村产权、金融、社会治理改革;实施农村集体财产权“七权”精准确权,为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组建妇女创业联合会、红白理事会、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优化配置全村人力……短短两年时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4000元提升到10030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220多万元。
在村里举行的分红和脱贫庆祝大会鞭炮声中,左文学躲了起来,“哭得停不住”。为激励后人,左文学把“穷者思变”4个字“印”在塘约村对面的小山上。
这就是冲锋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村党支部书记。
他们是一直在路上的人——
云南昆明东川区汤丹镇,全镇境内峰峦叠嶂、山势陡峭、用当地人的话说,整个镇就像是挂在山梁上。2018年4月6日,一个依旧忙碌的日子。天刚蒙蒙亮,中河村党支部书记,镇扶贫干部吴国良便坐车匆忙出发了,这一天,他要访四个村,行两三百公里山路。
达朵村是吴国良的老家,父母住在村里,听说好久没回家的儿来了,母亲早早准备了一桌饭菜。可工作太多,吴国良走的时候都没来得及回家看一眼。母亲追出门,只看到他远去的背影。下午五点,吴国良走访三家村的唐元龙老汉家,天色已晚,但还有一户没走访。“天不早了,吃完饭再走吧!”“不了”还要去下一家,”告别后,唐元龙老两口刚转身回屋,忽听到门外一声巨响。吴国良乘坐的车子滚下了山崖……他走了,只有32岁。
这就是冲锋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村党支部书记。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豪迈而坚定。
这是战场,也是熔炉,锻塑着信念,也激发着力量。这些村党支部书记是贫困群众的领路人、贴心人、带头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共产党人。(本文选自党的生活第594期)
【编辑:陈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