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姓氏文化研究会李念东
洛宁县城郊乡崛山村姓氏文化
崛山村姓氏有王、李、张、陈、郑、高、时、秦、郭、马、朱、范、赵、刘、裴、潘、程等。在崛西王氏占多数,在崛东李氏占半数。具体李氏有312户、王氏有304户、张氏有109户、陈氏有97户、秦氏有37户、马氏有37户、郑氏有33户、郭氏有30户、潘氏有17户、高氏有9户、程氏有9户、时氏有8户、朱氏有5户、范氏有2户、赵氏有1户、刘氏1户。据传说崛山原有氏族有代氏、蔡氏、以及郭、朱、范氏均系原居户,后因历史变迁,代氏、蔡氏迁往别居,其余诸姓皆为从外地迁入。王、李、陈、张四姓据本族家谱记载均系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进崛山,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秦氏家族清初由陕县北阳村迁来,距今已有三百余年。

一、崛山李氏家族概况
(一)、李氏家族起源
李氏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133年,至公元2015年,已4148年共144代人。一代世祖皋陶任尧舜得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至三十三代祖先理征因直谏纣王被杀,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逃难至河南西部伊河流域,后到豫东鹿邑安家,因感激逃难途中靠吃树上所结木子保全了性命,同时也为躲避纣王追击,又因皋陶曾任理官,自利贞改理氏为李氏,是为34代先祖,也是李姓始祖。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陇西郡战国置郡,此支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分为东、南、西三组。至两汉,李姓族人走向四面八八方。后在三国、北魏、唐朝时,因大规模赐姓,许多姓氏改为李姓,李氏族人增长迅速,时至今日,李姓族人遍布世界,人口近一亿,为中国第一大姓氏。
(二)、崛山李氏起源
山西洪洞李氏系陇西李氏正宗一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120代李氏族人全仁(行三)携家人从山西省洪洞县桑梓村(今山西省临汾市濕县午城镇桑梓村)迁移到崛山村,其兄(行一)定居长水丰衣口,弟(行五)定居至余庄村。当时,全国人口仅六千万,山西人口403万,河南人口189万。朝廷规定,四口之家迁其一、五口之家迁其二、六口之家迁其三,这次迁徙属官方移民,绳缚其手,兵丁押解。至此,李氏族人在崛山村繁衍生息、支派繁昌,现已传25代634年,在崛山居住人口约1100人,奉全仁为祖先。
(三)、崛山李氏祠堂
崛山李氏祠堂(家庙)“奉先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原址在崛东村中偏西、现在北土崖之上,占地4.7亩,祠堂坐北朝南,前厅后殿结构,前厅两侧是历代所立世系碑,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重修家庙,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立李氏议立族中义塾碑,中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8年)支系立续家谱碑,解放后,这些古碑在破旧时期被族人裱入墙中得以幸存,一九九三年,各门族人再立世系碑于庙堂,上慰祖宗,下明子孙。解放前,祠堂院里大柏树很多,祠堂还有田产一百多亩,族中有天赋而家境贫寒的子弟,由家族供给其完成学业,博取功名,显祖耀宗,历代不乏其人。堂前大门两侧,原有柏木旗杆三对,是本土和支脉族人科考中举后为旌表而立,世系碑上对有功名的族人也有标注。
2008年,祠堂因年久失修几近倒塌,而族风已变、人心不古,随以土地置换方式迁至现址(原崛山戏院旧址)。
(四)、崛山李氏字辈
光(十七代)、德(十八代)、树(十九代)、维(二十代)、仁(二十一代)、敬(二十二代)、宏(二十三代)、祥(二十四代)后续:厚、福、自、传、尚、永、增、昌。(李廷军供稿)

二、崛山王氏家族溯源及“三槐堂”的来历
我们王姓是中华第二大姓。据2002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占全国总人数的7.4%。用王作为姓氏据资料考察有四大源头,即舜时的“妫”姓、商代的“子”姓、周代的“姬”姓,和来自域外的虏氏。我们三槐堂的王氏来源于姬姓,即后稷的后代。至东周灵王时,长子晋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他才华横溢、体惜民情,在治理谷、洛两河洪水危害京城的策略上违背了周灵王的意志被贬为庶民。他被贬为庶民后与百姓同甘共苦,人们照常称它为“王子晋”,久而久之,他的后代便以王为姓。姬姓王氏的始祖“太子晋”字子乔,封地太原。后代的太原王姓、琅琊王姓、“三槐堂”王姓均尊王子晋为始祖。
唐代姬姓的王氏后裔王练出任莘县县尉,携家迁居莘县(欧阳修和宋祁主持编纂的“新唐书”和“三槐王氏家谱”均有记载)。王言是王练的六世孙,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谱记载王言出任滑州(今滑县),曾任黎阳县令。王言之子王彻,五代后唐进士,王彻之子王佑宋史传纪记载他“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知州和大名府知府。宋太宗即位后六十四岁的王佑才出任兵部侍郎。王佑之次子王旦宋史有记载:王旦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十六岁考中进士,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相),不久被拜为尚书左丞,五年后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登上了相位。王旦辅佐宋真宗十八年,人称“太平良相”,天禧元年,王旦病故,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王旦之子王素位至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王旦以后王氏家族人才济济,名人辈出。宋史立传纪的就有十三人。
我们崛山王氏家族来源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历史真相是这样的,元末,黄河、淮河连年水患不断,加之连年战争,河南境内的永宁、渑池、孟津、新安、宜阳等地出现了“人食蝗、人相食”的惨状。战争和饥荒造成河南人丁急剧下降,当时山西有人口403万,比河南、河北两省人口还要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采纳了户部和郑州府官员“迁民开荒,发展人口”的建议,决定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周边迁民入豫。洪洞县大槐树下有一条官道,那里东能达到齐鲁,西邻河陇,南通秦蜀,北接燕赵,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明政府选中此处作为移民办事机构的地点。
我们崛山王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移至此,王氏世续碑记记载:“祖王越时任汤阴知府。长祖禄荣住阳坡村,次祖禄谷居妞渠村,三祖禄安居崛山村。崛山王氏自禄安公到川公、朗公二祖,期间因兵燹连年家谱失传,其中有六代祖无据可查。川、朗二公下分两门,长门川居崛山东街,次门朗居崛山中街。崛山西门又分别散居于冀庄、温庄等附近村落数户。又迁往宜阳、嵩县、卢氏等地部分人员。第九代祖建襄有两位夫人范氏和任氏,范氏居住冀庄,任氏携子移居嵩县。崛山王氏祖祠位于村子中间,后殿庄重肃穆、前楼古香古色。前边的戏楼有记载是乾隆42年重修祠堂时兴建的,这样推算王氏祠堂应是在明中叶建的。原来,祠堂院内有数十棵合围柏树郁郁葱葱,彰显出家族兴旺,可惜1955年被砍伐。唯有一株龙凤柏(形似龙头凤尾,树龄400余年),因当时幼小而幸免于难,2000年被县林业局挂牌保护,现在仍旧巍然屹立在祠堂前。王氏由洪洞大槐树迁移至此业已600余年,计传27代。王氏排行字表如下:建定永贤克,文重万景新。树应春常好,广明福自得。世远宗同知,运传家兆钦。灵海乐秀曾,隆泰华祥松。廉信英绍锦,贵庭宇汉卿。(注:前八代没有排字,建字为第九代。最后二十个字为新编备用)
下边我谈一谈“三槐堂”的来历。宋王佑才华横溢,英明远扬。德、才均在同僚之上,世人皆以王佑必为宰相无疑,但是王佑性格秉直。刚正不阿而不为人用。他因为才华不得施展而在家闭门读书修养。因心情郁闷,愤而在庭院植槐树三棵,看着那亭亭玉立的幼槐联想到次子王旦才华出众,他十分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三公者!”三公指宋代的太尉、司徒、司空,乃重臣之首。从上可见王佑立志之远大。后来,果不出王佑所料,他的三个儿子个个聪颖敏捷,先后步入仕途。特别是次子王旦更为出众,终极登上了相位。
王旦病故后,他的儿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请求为其父立碑,赵祯应允并亲书“金德元老之碑”。王素病逝之后,其子王巩奉旨回家葬父,当时因为为黄河不断泛滥,为避免祖坟被水淹没遂将其祖父王旦的遗骨从开封大边村一并迎回家乡莘县安葬,同时修建祠堂供奉列祖列宗牌位,因有王佑亲植三槐之事,故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知湖州,王巩亲往拜访并请老师兼挚友东坡为宗祠题字,苏东坡欣然应允,亲笔题“三槐堂”三字,并作文“三槐堂铭”以记之。其中有句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势必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我想,吾辈无济世之才,亦不应做庸俗之辈,更不应做谋取私利、贪图便宜、影响社会进步之徒,切记王氏家训:仁恕忠厚,积善成德。正是:愤植三槐厅堂盛,追逐梦想中华强!( 王汉立供稿 秦治民整理)
三、陈氏族谱序
夫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也。此乃天伦之序,焉容混淆。非笔之于谱,必长幼泯茫,相亲如秦越矣。故重本笃亲,使世代子孙不敢忘自乃续谱之意也。
陈氏先祖居永宁崛山村,迄今已历十九世矣。相传由山西洪洞迁居于此,为明洪武三年左右而陈寔系序可考者乃始祖陈东也。而陈东之前,祖坟右上方,尚存一窀穸,相传为吾祖茔陵之所,缘世隔久远,离乱辄至,已无据可考。据此可知东之前为崛山陈族断代之期,故与外地陈姓难以考续。东时,正值明末,年景萧条,地广人稀,民不聊生。闯王造反后,东被其部下卷入宜阳南山,后遇永宁城本姓一小吏,深得其恩,随陈寄居永宁县城,直至完婚后才返回崛山故居。自是单传五代,至绎遂生五子,分作五门,定居一方曰陈家巷而成隆族。吾氏世系,最早见于四代祖陈奇(钦赐登仕郎)墓碑,原置于陈氏小坟。相传奇有三妻而善阴阳,予卜后事,独息一穴之地,及至其子绎生五子。而与小坟相峙之西,延寿岭下为无祖坟陵也。自陈东、伯美、嘉亮、绎而外,琰(长门)玑(五门)二祖亦安葬祖坟,沿用序下,并皆树墓碑而志为清乾隆二十二年所立。乾隆以后,尚有碑碣十余,皆于一九六六年以前毁轶殆尽。另外,六代祖琰之长子洪范据载迁鹿邑四平山,虽委人寻访而无果而归,然绵绵族情足可见矣。吾祖祠于宣统元年初建于小寨之东,一九九六年翻修,未久,因冯庄路拓宽,2006年再次东移而修成现有规模。太平奕世,族情殷殷,吾辈不揣陋学,受族人所托,组织编续族谱,每门一册,杂陈散传于斯文,慎终追远,以图是谱不泯于后世,报效先祖恩德于万一,乃叙谱之志也。
十三代孙书堂沐手恭序

四、张氏世系碑序
张氏一脉于洪武年间由洪洞迁往河南永宁崛山定居,繁衍至今已十九代。
先祖天相,传第三世分两脉:其尧、其志,共300余人。
迁往嵩县一脉,宜阳板桥一脉,因无文字记载,故村镇地名不详,外迁两脉属其尧之后或其志之后,均无据可考。清同治年间我族十二代孙张翰,年少时家境贫寒,但志气凌云,苦心攻读,终久成为明经进士学位,成名后致力于社会教育事业,在当时我县很有名望,社会上留下美谈很多……并教出了许多成名学生,如:肖如兰、陈应涛等。清末县志名人录上有所记载。
清光绪年间我祖十三代孙张文秀才任东宋里长之职。
我族十四代孙张德山1930年左右曾任洛阳公安局局长之职。
现太平盛世,我族为国效力之士甚多,不一一提及。
为发扬光大,以教后人,经族人反复讨论,创立世系碑。
附世系辈字42代字:
天茂其鹏,祥联方。永金占世,翰勋昌。
一建少军,迎丰收。功德伟业,新开创。
须帼有志,力争光。荣宗耀祖,远流芳。(张新峰提供)

作者简介:李念东,男,1948年生,洛宁县旧县村人,郑州一中毕业,先后在山村小学、乡镇中学、县城高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2009年退休,曾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1996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李念东作品集》.(张宇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