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中印度。出家,修行,在菩提迦叶耶成佛。成佛后,四十五年间,游行于恒河两岸,为大众说法,佛法才流行于人间。
诸佛菩萨能与众生的心相通,众生却无法知道诸佛菩萨究竟对众生做了些什么?惟有有了相等体验的人们,始能互相了解,而且只要一扬眉、一瞬目等的小动作为暗示,就代表全部的感受,完成了彼此的沟通,这便称为“以心印心”,心与心相印了。否则,彼此间只能是单向通行罢了。
佛的弟子,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依法修行求解脱,没有什么不同;但佛法的住持与弘扬,从释尊以来,无疑的是以出家(主要是比丘)众为中心的。佛法的住持弘扬,是多方面的;比丘众的个性与特长,也不尽相同。经法的住持弘传,出现了诵经者与论法者,也就是经师与论师。大概说,大众部系是重经的,上座部系是重律而又重论的。经法的诵持者,多作对外的一般教化,依经而宣扬经的要义,又举事例来比喻说明。于是,在佛法的弘扬中,传出了众多的譬喻、因缘流传了出来,本书即从中精挑精选了二百多则与佛与法有关的故事,汇编成册,以期能给读者以启示,或能开悟,则善莫大焉。
一、收获
秋天,稻谷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
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啊!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夫么?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哪里呀?”
“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撒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
二、回向
有一个很穷困的女子,她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
世事多变,这位女子后来做了皇后,就带着许多宫女再回到这个寺院修大供养。方丈和尚没有亲自主持,只让徒弟为她诵经回向。她觉得很奇怪,问老和尚:“从前我很穷苦,布施两文钱,你亲自为我回向;今天我带这么多财物来供养,你怎么只让你的徒弟来为我回向?”老和尚说:
“那时的两文钱是你全部的财产,你是真诚心,我一定要替你回向:今天你做了皇后,拥有亿万财富,你拿的这点钱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给你回向足够了。”
三、杀生
智舜禅师,隋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雉,野雉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雉:“请将我射中的野雉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雉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雉,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摘自《佛是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