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老心不老,保鲜有妙招
文/胡清普
有的人进入老年后,错误地认为自已成了社会的包袱和家庭的累赘。尤其是一些离退休的老人,更是明显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又秋冬”,“宅”在家中,成了“孤家寡人”。其实人老心不能老。躯体哀老,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类难以逆转。但老年人却可以自我调节和控制心里衰老的速致进程,从而实现“人生第二个春天”。如何做到人老心不老呢?我认为老年人应该做到以下六点:
一是乐一点。进入老年,是人生必然规律,因此老年人不必为“老之已至”而慨叹、抱怨。所以,老年人应该保持乐现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和接受“老年老”的到来,摆脱思想上的压力,实现“自我减压”。
二是忘一点。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一直沉浸在往昔的“幸福”与“满足”中,如往昔的荣誉、地位等。其实,这些都已经是过眼云烟了。老年人若一味地沉湎于过去,就会在心里上产生一种强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感会导致老年人情绪不振,不思进取,病症自然就会乘虚而入了。
三是学一点。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够保持大脑年轻,从而延缓人的衰老。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拓宽自已的学习视野和学习平台,如参加老年大学,和有益的活动,会收获满满的“老年学霸”乐趣!
四是忙一点。俗话说:“繁忙多寿翁”。忙,才能使老年人不感到内心空虚;不空虚,晚年生活才充满了希望,变得有滋有味。人到老年,要为自已“开发”一些兴趣爱好,驱除心内的空虚感。忙,也使老年人活得有“精神”、有“寄托”、有”奔头“、有“劲头”!忙,让老年人内心快乐,生活充实,晚年精彩!
五是善一点。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老年人要多做一些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事情。科学家认为,人一旦做了善事,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欣慰感和成就感,这种欣慰感和成就感更是养心的“保鲜丸儿”。
六是新一点。时下,很多老年人在生活中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甚至怀有抵制情绪,这种心理是要不得的。老年人一旦在心理上把自已封闭起来,即可真正成了契柯夫笔下的“套中人”,人在闹市,心在荒村了!科学家认为,老年人在生活中,要多与晚辈接触,学习一些新生事物,善于接受、接纳一些新生事物,进而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抛弃。
送给老去的同志们

作者简介:
胡清普、男、汉族、湖北仙桃市人、1948年10月出生、松滋退休干部、文学爱好者、素有“民间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的雅称。现居住湖北荆州松滋洈水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