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两个时代两般情致
——周瀚的《在锦江遥相对酌》
这是杜甫曾经登高俯视的锦江
江水悠悠向远方,涛声似歌
岸边的男人在树下大摆龙门阵
岸边的女人乐滋滋大跳广场舞
唐朝的彩云迢迢飘入了当今
蓝天下飞翔着一群会吟诗的白鹭
一艘艘大船小舟在碧波中缓行
一簇簇鲜花点缀着沿江的公路
这是杜甫曾经长年生活的热土
我恍惚见到诗圣正伏案疾书
尽管贫困 甚至茅屋为秋风所破
他始终忧国忧民 赋诗千古
经典的芬芳不绝地沁入肺腑
我惊异 杜甫为何不再大声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 狂风吹不倒
两岸的现代化高楼 是否人人安住
这是杜甫曾经垂钓的锦江
江水滚滚向前方 涛声依旧
我庆幸能在此同诗圣遥相对酌
他不忘叮嘱 让天下寒士皆住高楼
怀鹰点评:
杜甫死于公元770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代都有人写点文字悼念他,现代也不例外。写杜甫已成为一种文人墨客的时尚,借杜甫的风骨和诗风表达对杜甫的崇敬,也表达自己内心的幽愤,借古喻今,把杜甫和现代社会的风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对现代某些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鞭挞。
周瀚的《在锦江遥相对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愿望下创作出来的诗。诗围绕着两个重点展开,一是从杜甫的诗里引申出来的意义,一是从杜甫的遭遇联想到当今社会是状态,两者其实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诗离不开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诗中所构筑的具有跨时空的氛围。
杜甫在《登楼》里写道:“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杜甫满怀忧伤的登楼,望见虽然春色无边,但世事多变,不觉伤心感喟。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此诗作于764年,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年,在这样一个万事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此诗寄托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作者当然知道杜甫遭遇了什么,对杜甫的作品也有一定的涉猎,诗中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诗句(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借与杜甫“遥相对酌”的时机,抒发他对这个平民化的诗人的歌咏和礼赞,同时把它放到现代社会,引发一连串对现实的感叹。
作者不一定徘徊在锦江,并且像杜甫那样登楼才能抒发自己的情感,所谓“遥相对酌”是隔着悠悠的千古岁月。当锦江“悠悠向远方,涛声似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跳开杜甫的那个时代,直面现实生活的场景。一方面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流动,一方面是现今人们及时行乐的景象,这个落差是明显、强烈而具有时代特征。
第二节的描写是个陪衬,即环境的点染。当然,杜甫那个时代跟现在完全不同,杜甫那个年代的水深火热的悲惨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是歌舞升平的时代,连白鹭都会在蓝天下吟诗。
然而,不要忘记,这块土地也是杜甫当年生活过的土地。作者“恍惚见到诗圣正伏案疾书”,为的是为天下苍生抱不平,尽管他自己贫困潦倒,“甚至茅屋为秋风所破”,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不变,因而留下千古绝唱。
作者把视线从杜甫身上调回“两岸的现代化高楼”,他发出“是否人人安住”的疑问,并且问杜甫“为何不再大声疾呼”。当然,这不是批评杜甫,而是作者个人的感喟。
最后,作者回到锦江畔,但见“江水滚滚向前方涛声依旧”。面对这同样浩瀚的江水,作者“庆幸能在此同诗圣遥相对酌”,杜甫还“不忘叮嘱”作者,“让天下寒士皆住高楼”,于是整首诗宣告完篇。
这首诗不短,20行,有对诗人的礼赞,对历史的回顾,对当代一些社会现象的嘲讽,批判;有抒情,也有叙事。但,感人的力量还不深。我想,主要的毛病有三点,一是句子长,句子一长就很难控制节奏的进行;一是内容比较单薄,虽然作者有涉猎杜甫的作品,但比较空泛;一是文字的涣散,不能集中地反映社会的变迁。借古喻今或讽今,是一个很好挖掘的题材,这就要求作者要有高度的概括和形象化的描写。
不过,作者的努力,我们也是看得到的。毕竟,把两个不同时代的景象作个对比,同时也兼顾环境的抒写,加深作品的可读性,是个不容易达致的境界。
怀鹰,原名李承璋,福建南安人,新加坡公民,曾做过电视台华语戏剧组编剧,媒体城记者,撰稿人及导播,《联合早报网》高级编辑,书写文学网主编,目前为专业作家。
获国内外25项文学奖项,第一届《城市文学奖》冠军,《宗乡文学奖》小说组及散文组冠军,第一届《新华文学奖》推荐奖,香港中文大学主办青年文艺创作高级组获奖人等。主编过《青年文艺双月刊》《新加坡文艺》《新加坡小小说》《新城小作家》《创新诗刊》《缅甸新文学网诗歌报》等。出版过25部包括散文,散文诗,小品,评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等著作。

周瀚,香港诗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香港诗人联盟副主席、香港书评家协会副会长、《香港书评家》主编、香港文联执行监事长、香港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香港长青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重庆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执行会长。代表作:诗集《灵魂,在阳光中飞舞》、中英对照《周瀚短诗选》、翻译(中译英)诗集《若离短诗选》《西子文君微诗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