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 陈政 近照

大地上凝固的诗行:雕塑艺术欣赏(18)
——《长江讲坛》讲座

古人对书画家还有一类标准,叫诗、书、画、印、经。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首先文章要自己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自己写的,抄唐诗宋词、毛主席诗词的,我以为算不得书法家。之所以叫书法家,诗词需要自己创作,格言警句也应该是自己的。我把这称之为“原创书法”。
这是关于“诗”的标准。“书”指书法,“画”就是画画,“印”即治印。“经”则是指要读经书,数量不多,就四书五经这几本,大概花一年工夫就能读完,连四书五经一本都没读过的人,连算大师吗?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分不清楚什么是书法?怎样才算得上一幅好字?虽然一幅字确实好看,但是有时并不能一定就是书法,书法是最能代表作者的情绪和感情的。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一书法作品上面有很多涂改的地方,甚至有大团的墨点。安史之乱时,叛军杀害了他守城的侄子,颜真卿为了吊唁他,用毛笔写了这篇祭文。因为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他的手都在发抖,写出来的字也毫无雕饰,但是看完以后你的心一定是久久不能平静的,这样的书法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书法。
书法作品里的诗文,我的看法是不如自己写,虽然可能没唐诗宋词那么好,甚至只是一首打油诗,但总归是自己的,是自己的切身体会。抄李白、屈原、苏东坡的诗歌,抄来抄去,始终那是别人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要讲的是,当我们进入精神生活领域之后,就需要欣赏更多的美,艺术基本上属于美学的范畴,这也是要跟大家一起欣赏雕塑艺术的最根本的原因。
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处于忙碌的状态。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上海这样一个足以代表我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城市,小孩子从读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去过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听讲座的只占26%。而在法国,这一比例是90%,人们从小就会到博物馆等地方去听讲座。对于社会教育这一部分,我们国家也投入了很多精力,从1963年学雷锋开始,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再到八荣八耻、中国梦,但并没有多少内容真正地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当中。因此我认为社会教育应当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让使更多的受众提升审美能力。
我们大家其实都有这种需求,比如“长江讲坛”就满足了这种需求。组织讲座的团队非常辛苦,要邀请不同的专家学者来讲,更重要的是要有观众来听。我们中国最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如果有人被邀请去参加一个活动,关注的第一点就是要不要自己掏钱,如果要自己掏钱他是一定不会去的。关于钱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钱是不能没有,没有钱就无法拥有其他很多东西,但是只向钱看的民族肯定无法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永远活在第一层楼。只有钱是不能到达第二层楼的,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高度,这样才不会花一大笔钱反而买回毫无艺术价值的东西,还兴致勃勃地向大家推荐。
最后声明一下,“长江讲坛”是不收费的。
东扯西拉,唠唠叨叨,讲完了。谢谢大家!
(上文由湖北省图书馆根据讲座录音整理,衷心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