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平水韵和中华通韵创作古典诗词之浅见
作者/唐国华
使用《平水韵》或《中华通韵》去创作古典诗词,已形成了“双执并行”的局面。
上了一定年纪的诗人,由于阅读、研究、创作近体诗的时间较长,故坚持使用平水韵的意见比较坚定,认为弃用《平水韵》而启用《中华通韵》,是对唐宋以来的中华经典诗词的背叛,不利于炎黄子孙以后阅读、理解和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但自身在朗诵古典诗词和本人创作的近体诗词时,又不会依照《平水韵》的古代方言读音念诵,依然是用普通话去朗诵作品,使古典诗词的韵脚读音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杂音”,使人听后感到不押韵,失去了古典诗词的音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原汁原味。如何保持《平水韵》的特色,又能使操普通话的更多人接受和听懂、念顺,这是继承平水韵创作近体诗时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需要由中华诗词学会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共同搭建平台或成立一专门机构,集中一批对古代文字、文学音律方面十分精通的汉语言学者、专家级教授和研究员们去查找历史资料,为平水韵表中的每个字原读音注上汉语拼音,并以国家级名义向全国和世界发布执行,才会使平水韵的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否则,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水韵的传承就会断裂,久而久之,必然会“寿终正寝”!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出和推广普通话后,现在全国各方言区的情况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只会讲方言的老年人一天天老去;会用平水韵产生时的读音来朗诵古典诗词的人,恐怕也是凤毛磷角,十分难找了!而当下社会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是普通话教学,早就能熟练地用普通话与全国各民族进行交流,他们对古典诗词使用《平水韵》读音的接受和欣赏习惯也会产生新的更多的变化。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喜欢阅读和创作新诗、现代诗、口水诗、顺口溜等,而不喜欢现代人创作出来的近体诗,除了受平仄格律限制其随意发挥想像空间和表达心中所想意境得不到充分释放、体现之外,就是用普通话念不顺用《平水韵》创作出来的近体诗,感到这些诗不能朗朗上口,怪别扭的;甚至认为,这些诗是“象牙塔里的巨人”,高不可攀!这样一来,近体诗的受众会越来越少,创作者则会慢慢地变成孤芳自赏。因此,中华诗词和教育部推出《中华通韵》也就欣逢其时,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步地推进,在推进中修改完善,在完善后移步换形,再朝着普及的路子走好走顺走稳。这样才能使《中华通韵》维系生命,并得到健康发展。
2019.6.17.16.00于惠州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