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斗鸡

题鸡

雄姿神采沐云风
寻常不做等闲鸣
欲近天晓啼一声
红光惊醒东海中
( 文/玄中古易)

雄姿英发沐春风,
且待朝晖第一声。
东海龙王亦领命,
蜃楼昨夜已完工。
(文/学海无涯)

七绝 . 雄鸡
(中华新韵,十八庚青)
雄姿英发沐春风,
且待朝晖第一声。
东海龙王先领命,
蜃楼昨夜已完成。
(文/学海无涯)

雄姿神采沐云风
寻常不做等闲鸣
欲近天晓啼一声
红光惊醒东海明
(文/玄中古易)

屹立墙头整肃容,
寻常不做等闲鸣。
晨曦微露一声唱,
四面八方旭日红。
(文/学海无涯)

屹立潮头整肃容,
寻常不做等闲鸣。
晨曦微露一声唱,
东海扬波旭日升。
(文/学海无涯)

观群里争论格律有感
文/今天是金
格律民族宝,
学习是爱好。
诗贵抒胸意,
屈宋非草包。

读今天是金诗作说格律
文/黄河岸边人
唐风宋韵瑰丽宝,
赋诗填词作参考。
发扬光大莫守旧,
千人千面竞妖娆。

再题群里格律争论
文/今天是金
格律应为党服务,
反映群众疾与苦。
若作板砖砸贤良,
莫如中寿有拱木。

微醉观书
文/易顺天
把酒醉境三影显,
魏文汉赋盈眸满。
唐韵宋词雅韵舞,
泼墨苍桑巨变篇。
己亥、仲夏、十三于宜君斋

平仄的简单入门法
(辑/午后的红茶)
平仄本身并不复杂。如果我们使用用新韵写诗,和普通话的韵母,那是再简单不过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如果要去赏析并创作平水韵的近体诗,那就有些复杂了。
这主要是因为元朝文化南移,原来的中原古话中的“入声字”渐渐消失成为南方方言用字。咱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是在没有入声字的北方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唐宋时期归入仄声的入声字现在发音归入了平、上、去三个音调,按平仄划分有些进了平声,有些还留在仄声。

我们用普通话读诗,习惯性地就会使用一二声入平音,三四声入仄音,但实际上有很多入声字在唐宋是入仄音的,再加上格律诗固定的平仄格式,就会出现按发音明明不合平仄,可是却归入和平仄的近体诗的问题。同样有些明明今天读起来平仄是合的,却被划入古体诗,造成不了解平仄还好,一了解就更混乱的局面。

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首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按照我们今天普通话来定平仄的话,是“平平平仄平平平”。这很明显就是出律了,格律诗的平仄是要求平仄相间,才会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可这首诗凭什么说是近体格律诗中的绝句呢?
因为“芍”、“药”、“格”三个字都是入声字,也就是说在古时候是发仄声的,我们按照入声字入仄音再排一遍:“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是典型的首句平起不押韵格式,进而可以推出全诗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其中“国”、“色”、“节”三个字也是入声字,我们对照一下,合规得不得了,这不是绝句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个可是标题里写了是绝句啊,肯定没问题是吧?我们用一二声入平,三四声入仄把平仄标出来: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押韵格式。是不是很合?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第四句第五字“烟”出律了。作为唐朝著名诗人“小李杜”,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误?

因为这是拗救。真正的出律在前面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百”、“八”、“时”三个字是入声字,“百”字正处仄音位置,没有问题,而“八”、“十”两个字却处在平音位,实际上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仄”。虽然我们按今天的读音来读是发平声的,但是作为唐朝近体格律诗来说,是出律的。而杜牧很显然不愿意修改这个句子,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对句拗救。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入声字,所以不知道第三句出律,也更不知道第四句的“烟”字出律其实是为了拗救上一句。
这就是平仄格律让人懵逼的原因。
如果我们学好了平水韵,区分清楚入声字,四大平仄基本格式(仄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了解明白,那么格律诗也并不是很难。
了解之后,就能更好地赏析唐宋近体古诗。

